新浪财经

“我认为北京的努力是显著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16:56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认为北京的努力是显著的!”

  “我认为北京的努力是显著的!”

  专访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主席施密特

  ·金牌访谈·

  见习记者 袁雪 北京报道

  一半是因为申办奥运会,一半是因为城市本身开始成长,北京环境的变化很大。

  “如果全球变暖让冰雪融化,冬奥会举行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在第7届体育与环境大会上的发言表明了世界环境恶化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直接威胁。

  事实上,国际奥委会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切不止于此,将体育赛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以奥运会为契机改善环境,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1994年,国际奥委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首次明确了奥林匹克运动应该对环境担负起社会责任;1995年就迅速地成立了环境与体育委员会。自此以后,环境就和体育、文化一起,并称为奥林匹克的三大支柱。

  这12年来,体育与环境共同发展的这条大船始终由同一人来掌舵:匈牙利人帕尔·施密特(Pal Schmitt)。

  翻看施密特的简历,这位总舵手在最初居然是环境方面的门外汉。在他开始掌门该委员会之前,角色多种多样:1968年和1972年奥运会重剑团体冠军成员、国家体育教育和运动办公室副主任、匈牙利驻西班牙大使……唯独少了与环境有关的资历。

  1994年,当时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提议让他担任这个全新委员会的主席时,施密特对环境领域一无所知。但是这一议题的重要性激起了他的兴趣,他当即表示愿意迅速“武装”自己。第二年,施密特走马上任。

  10月26日,已经把自己打造成环境问题专家的施密特在体育与环境大会的会议间歇,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绿色是行为上、哲学上的定义

  《21世纪》:每届体育与环境大会都会签署一项宣言,此次会议也会签署一项《北京宣言》。在这10多年中,每份宣言的关注点有什么样的变化?

  施密特:实际上我们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一样的,就是体育非常重要,社会也同样重要,我们必须要做全面的努力。我们不应该低估一小步的作用,即使是最小的一个措施也可能让自然受益。

  我们会接触到几百万、几千万青年人,教育他们具备环保意识,采取具体的行动。这样奥林匹克委员会就成为了榜样,告诉人们,奥运会是通过绿色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我们关注自然。这就可以影响到准备申办奥运的城市、主办城市组委会,现在国际各运动联合会也在效仿我们的作法。

  《21世纪》:您在昨晚的演讲中提到,此次大会的目标之一是为未来的行动建立基础。能否详细介绍一下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施密特:当一届奥运会的筹备开始,我们会从问询奥组委开始,了解他们计划做些什么,他们想做些什么。之后我们会给他们建议,比如在奥运村可以怎么做,在赛事场馆应该做什么,交通如何保障、垃圾废物如何管理、水资源如何保护等等。

  我们不仅这样要求奥组委,还要求各运动联合会,要求他们无论何时筹备体育赛事,都必须要做到是绿色的。采购、运输、建设时都需要以绿色为标准。我想这就是未来更进一步的基础。

  《21世纪》:您是如何定义绿色奥运的呢?

  施密特:在许多国家的心目中,绿色是希望的象征。同时,绿色也是表达自然时,国际上所通用的词语。如果我们说某个组织是绿色的,就代表它是对自然非常敏感的,热爱自然,愿意保护自然的美丽和富饶。绿色奥运可以说奥组委、公众、观众、志愿者的行为都是绿色的,他们愿意保护自然。比如北京教育人们,不要乱扔垃圾,这就是绿色的。绿色是一种行为上的、哲学的定义。

  低标准城市的大跨步行动

  《21世纪》:您多次提到,绿色奥运的实现必须辅以严格的监督,那么体育与环境委员会是如何监督主办城市在环境方面的筹备工作呢?

  施密特:在申办城市竞标时,每个城市都会做出一些承诺,表明虽然目前在某个领域还存在问题,但是7年之后,情况就会改变。在申办中胜出后,城市会与国际奥委会签订主办城市合同,保证履行承诺。

  国际奥委会随后建立协调委员会,每3至4个月就会访问主办城市,查验准备情况;同时我们也会收到来自北京市政府、市环保局、北京奥组委的报告,这样我们就掌握了数据。另外还有许多环保主义者,他们会对照着主办城市合同,逐项对照承诺是否得到实施。

  《21世纪》:在监督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国际奥委会的标准与主办国的标准不一致的情况?

  施密特:这取决于是什么样的国家。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奥委会的标准确实高出他们的标准,国际奥委会的期望会比他们高;但是也有些国家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伦敦、温哥华。即使没有奥运会,环境也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21世纪》:对于那些自身标准比国际奥委会标准低的主办城市,你们如何解决其中的矛盾呢?

  施密特:我想北京的标准就要比国际奥委会的低,而且从我们刚刚开始选择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就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我从大约20年前就知道,北京面临的环境问题确实相当巨大,像对垃圾的管理、废气排放,利用煤取暖,工业在城市中心等等,这些问题当时都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但是一半是因为申办奥运会,一半是因为城市本身开始成长,北京环境的变化很大。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因为奥运会的关系,几乎每个领域都需要采取紧急的措施和行动。而且他们确实这样做了。我必须告诉你,北京的努力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点评北京努力

  《21世纪》:你如何评价北京的努力?

  施密特:我认为北京的努力是显著的。一方面,北京的GDP增长率达到大约11%,这种速度的增长给环境造成的压力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烟尘。

  北京的投资巨大,每天会新增1000辆汽车,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压力。与其他的城市相比,例如洛杉矶、莫斯科,或者首尔,他们都是经过了几十年逐步的发展。但是北京就像是突然爆发,维持平衡也就变得异常困难。北京要消除很多旧的东西,发明和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这要花上一笔巨额的资金。另外,一些消费行为,比如供暖方式、用水习惯等等,需要经过几代人才能改变。

  但是奥运会成为了北京的催化剂,人们加快了行动的步伐,北京把原本20年甚至50年之内要做的事情,压缩到6年完成。最重要的是,北京的市民将会从中受益。

  《21世纪》:但是与北京相比,中国一些内陆或者工业城市面临着更严峻的环境问题。你认为北京取得的成果如何能够惠及到他们呢?

  施密特:现在,我想把北京比做一个商场的橱窗。全世界的人来到中国,都会看北京,其他的城市他们并不那么经常去游览或访问。完成对北京的改善后,也许步伐会放慢,因为人们会说我们没有那么多钱,这我可以理解。

  不过北京所获得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成果可以成为其他城市的榜样,比如废物处理、车辆排放限制、新能源的应用等等。这些省市可以来看,首都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然后就可能回去实施。

  《21世纪》:北京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口号,然而在建造场馆时购买的一些高科技绿色材料,其价格往往比较高。这是否是一个矛盾?

  施密特:我认为从长期来看,现在比较便宜的东西可能会成为一个坏的选择,相对昂贵的物品会更加可持续。虽然现在的花费增加,但是可能10年或者15年都不会出现损毁,也不需要修复。我认为在这方面投资,是否可持续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其实我们平时购物也是一个道理。无论你买什么东西,你都要考虑有多少钱,以及希望这笔投资能够持续多久。我不建议在组织奥运会的时候,在这方面削减太多的投入,这是一个长期投资。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