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之争:百货商场还是专卖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03:0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郭永刚

  只办理现有的存贷业务的“专卖店”,或者信贷、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产品都可以经营的“百货商场”,哪一种经营模式更适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这个伴随了银行业20多年的分业经营还是综合经营的争论话题,目前快要得出答案。

  27日在“中国银行业变革二十年回顾”专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20年来,中国的银行业经历了从综合经营试点到严格分业经营,又回归探索综合经营之路的历程。

  几经反复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朱小黄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银行业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导致银行缺少竞争和发展机会。因此80年代末,中国银行业开始探索综合经营模式,但该模式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积累了重大的金融风险。

  “那个时候,有一些小煤矿、小商店,包括最低端的卖煤球的商店都挂着中国建设银行的牌子。”朱小黄这样描述建行和其他银行一样面临的无序扩张、经营混乱的状况。

  从1995年开始,随着政府的金融秩序整顿,中国银行业走向了治理混乱和回归商业银行之路。在经营上,把各家银行和保险机构所属的

证券部分离出来,于1999年组建证券公司,在监管上,先后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与人民银行一起组成金融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行使监管职能。这样,到1999年年底,中国的分业经营制度,从法律到实践,就基本上确立了起来。

  “尽管1995年以后推行了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但是近几年许多金融机构探索综合经营的实践一直没有停止。目前银行业又正在向综合经营的大方向迈进。”朱小黄说,发展成为业务广泛、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全面、风险可控的大型金融集团是一种趋势,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实力与国际先进的大银行竞争。

  “国外银行业从综合经营到分业经营都是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从综合经营再到分业经营是源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朱小黄说。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教授回忆,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授命他与其他一些专家组织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小组。当时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百货公司式的金融机构,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分业经营管理。当时考虑到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调节能力很差,特别是担心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带来风险,最终决定银行业改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综合经营条件已经具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金融形式、结构合理的安全体系。

  据介绍,目前中国银行业经过改革,资本实力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营业能力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博士表示,银行业能不能搞综合经营、混业经营,关键看金融机构内部能不能有风险控制的能力,能不能把风险控制到最低。从目前看,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行综合经营是一个飞跃,但银行必须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实施规划,通过流程再造等走自己的道路。

  招商银行副行长唐志宏也表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其实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而生的。客户需要商业银行提供连接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产品,表现在银行业务上,就是财富管理业务或资产管理业务。这种

理财业务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综合经营。

  如何监管

  刘鸿儒说,虽然有关规定要求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它实际已在交叉。监管部门不相应采取措施,就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

  交通银行副行长王滨建议,随着金融业向纵深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综合经营的监管部门,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对金融控股的风险监控。

  “现在谈银行业综合经营,但不能轻易否定过去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说,美国银行业也是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走向了混业经营。虽然美国多年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本身有各种问题,但也使得各行各业的专业化得以发展,各行各业的监管能够专业的细化到一个很深的程度,为后来的综合经营管理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中国也是如此。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则呼吁客观总结经验,防止误读历史。过去外国人犯过错误,可能我们也出现过问题。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找准了,能够为我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清晰的思路。本报北京10月28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