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3人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场40年的接力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19:15 中国产经新闻

  选题策划/本报记者 李桧

  策划执行/本报记者 严娟娟

  40多天后,若不出意外,一位白发苍苍、已90岁高龄的老者——莱昂尼德·赫维奇,将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的最高领奖台上,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他站在一起的,还有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

  瑞典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北京时间19时)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出生于俄罗斯的莫斯科,现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的美国人赫维奇,以及来自美国、同为56岁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马斯金和芝加哥大学教授迈尔森。

  对于获奖的原因,瑞典科学院在宣布获奖名单后的一份声明中说,此3人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了基础”。

  据悉,“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1917年8月21日出生在莫斯科的犹太人赫维奇早年多灾多难,辗转到美国后,他有幸成为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助理,萨缪尔森曾于1970年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在经济学领域同样取得了卓越成就的赫维奇却坦言,自己从未取得过任何经济学学位。“从1940年来美国,我只在华沙大学获得过法律学位,并未取得过任何经济学学位,而且直接从助教做到正教授。”

  “我是通过倾听和自修来学习经济学的。” 赫维奇如是说。自学经济成才的赫维奇于上世纪60年代,发表了一篇题为《资源配置中的最优化与信息效率》的论文,业已拉开机制设计理论的序幕。他也因此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

  随后,赫维奇又写了《无须需求连续性的显示性偏好》、《信息分散的系统》等著名论文,慢慢完善理论基础。1973年,赫维奇在最著名的《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大致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这门学问的框架。

  与赫维奇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马斯金,架着高度近视眼镜,永远笑意盈盈,一脸沉静。1977年,马斯金完成论文《纳什均衡和福利最优化》,但该文时隔22年后,于1999年才正式发表。在该文中,马斯金提出并证明了纳什均衡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寻找可行的规则提出一种标准。这项结果后来又被称为“马斯金定理”,广为流传,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新里程。

  而迈尔森则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最基本的原理——“显示性原理”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发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示原理的发现,大大简化了问题的复杂程度,代理人的类型空间就直接等同于信号空间,把复杂的社会选择问题转换成博弈论可处理的不完全信息博弈,为进一步探索铺平了道路。并且,他通过机制设计理论应用,巧妙运用博弈论设计的方案,解决了不少棘手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通过3人40年的探索与应用后,“机制设计理论”已基本成熟,其开创者赫维奇与代表目前研究主流的两位同道马斯金和迈尔森终于等来了获奖的这一天。显然,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对他们的最好奖赏。

  但这还是让90岁高龄的赫维奇喜出望外。10月15日清晨,在接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报喜电话时,这位20多年来一再被提名为候选人却无斩获的老科学家赫维奇不忘幽了自己一默:“我还以为我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获诺贝尔奖来说,我实在太老了。不过这笔奖金对一个已退休的老人的确不无裨益。”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