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里人的贴心医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17:24 中国产经新闻
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蔡小龙 本报记者 丁江 通信员 朱汉多报道 在仙居县田市镇,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背着药箱的老人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为百姓治病。他就是田市镇蔡坎头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蔡小龙。他为群众的生命健康,38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奔波在山村之间,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山村百姓,农民们称赞他是“农民健康的保护神,群众的贴心人”。最近,他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成为农村公共卫生的责任医生,他走过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路。 1969年,21岁的蔡小龙正是血气方刚的棒小伙子,有着初中文凭的他担任着生产队的会计,日子过得很安逸。那年,他患了眼病,被家人送到步路乡眼科诊所看病。这次看病,竟使他对学医着迷。蔡小龙一边看病,一边“偷偷”地学针灸。一个月后,眼病治愈了,临走前,蔡小龙磨着眼科医生买来一根银针带回家。不久,恰巧同村村民吴西土牙齿痛得要命,血气方刚的蔡小龙学着眼科医生的样子,拿出银针找准吴西土的合谷穴扎了下去——嘿,一针就扎好了!喜得吴西土直夸。正在这时,正为派谁去学医而烦恼(已先后派出过2名村民学当赤脚医生,但都没学出来)的村支书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了蔡小龙,推荐他当“赤脚医生”,而蔡小龙也想为百姓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凭着一腔热血,以及对医学的美好向往,蔡小龙参加了仙居县乡村赤脚医生培训班,并从此当上了“赤脚医生”,走上救死扶伤之路。 1982年,经过浙江省统一培训和考试,蔡小龙转为乡村医生。改革开放后,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个体诊所应运而生,一些村卫生室医生纷纷下海经商,有的也扩大经营规模搞起了自收自支。但蔡小龙从来没动心,凭着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对乡亲们的热爱,他仍然固守着清贫的家,固守着他深爱的父老乡亲。近40年来,蔡小龙一如既往、无怨无悔,整天背着药箱奔波着,奉献着。他用真情、他医德医术,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信任和尊重。 2006年,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在仙居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业务素质又好,蔡小龙被确定为蔡坎头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他的工作更忙了,他负责田市镇后汪、下罗、高岭口、蔡坎头等4个行政村1800多人口的公共卫生工作,包括建立1800多村民的健康档案、医疗、防疫、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小孩体检、量血压,以及改水改厕等工作,还要系统管理五种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肿瘤、结核病等等。这些工作系统而繁杂,对于年近花甲的蔡小龙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白天,他要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测量血压,指导用药;晚上,又要分门别类,整理资料,建立档案,工作甚是繁重,但他总是这样默默地坚守着,毫无怨言。 当地群众早已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管白天黑夜,也不论刮风下雨,只要生病了,第一个找的就是蔡小龙。 蔡小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赤脚医生”,但他却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还大,他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24小时随叫随到。不管白天黑夜、风吹雨打,也不管山高路远、道路崎岖,只要打一个电话或去人叫一声,蔡小龙肯定二话不说就随时出诊。 一个寒冷的深夜,蔡小龙接到马桥坑村病人家属的求救,马上从暖暖的被窝里爬起来,拿着手电筒,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爬了3公里,赶到病人家——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发脑中风。他经过仔细检查后,用止血药、脱水剂、吊瓶……直到老人挂完瓶,回到家时已是深夜3点多钟。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是“赤脚医生”的基本功。高岭口村有位高位截瘫病人,10多年来,不管是白天黑夜或刮风下雨,只要接到电话(或来人)说病人不舒服,蔡小龙马上就高一脚低一脚走山路赶到病人家——走进又臭又黑从没有外人愿意踏进的小矮屋里,给病人看病治疗。有一个晚上9点多钟,蔡小龙接到电话,要赶到大寺岙村给一位病人打针,路过一个山岙时,隐隐约约看见一人倒在地上,用手电筒一照,发现一名妇女倒在血泊中(估计是被车撞倒,驾驶员已驾车逃之夭夭),蔡小龙毫不犹豫地把全身是血的妇女抱起来,然后在路过此地的一名泥水工帮助下,把这名妇女送到医院抢救,挽救了一条生命。 “乡亲们需要我,我只是一直尽量在为乡亲们减轻病痛,这样我也乐着。”蔡小龙憨厚地笑笑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乡村医生的医术虽没有大医院里的医生高明,但乡村医生有自己的优势,他熟悉全村人的健康情况,对所患疾病能知根知底,就诊方便,用药及时。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以后,蔡小龙更加繁忙,日夜穿梭在村头村尾,详细掌握所管辖村村民的健康状况。 去年夏季的一天,30多岁的吴丽珍肚子疼,以为中暑的她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蔡小龙家。通过搭脉、问诊,蔡小龙判断是宫外孕,而且已破裂,非常危险,要求其家人马上将吴丽珍送到附近大医院治疗。但是,病人和其家人都不相信,认为不要紧,只要求开些中暑药。蔡小龙没有多争辩,而是果断地一边打电话叫120救护车,一边做思想工作,并借给她们500元钱。当120救护车风驰电掣地将病人送到医院妇产科,医生叹道:“再晚一个小时送来,病人就有生命危险了。” 后汪村离蔡坎头约有2公里左右的山路,该村有位村民叫范西菊,已74岁高龄,15年前因患高血压脑中风,家人都在外面经商,老人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和治疗。蔡小龙就隔三差五地去帮她量血压,检查身体,指导用药。见到蔡小龙老人就好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非常开心。每次去帮她检查身体,老人总好像有许多话要说,村民亲切地称蔡小龙是私人保健医生。看着乡村们尊重的目光,听着左邻右舍夸奖的言语,蔡小龙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他说这也许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工作的动力吧。 春去秋来,从医38年,蔡小龙坚守着他的乡亲,信守着“医乃仁术”的古训。从医38年,没有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从医38年,到底救过或医治过多少病人?蔡小龙自己也记不得了。但慈眉善目,温文尔雅的蔡小龙,并不觉得自己干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乡亲们需要我,我只是一直尽量在为乡亲们减轻病痛,这样我也乐着。尤其是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以后,政府对老百姓的健康如此关心,作为一个责任医生,我一定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切切实实送给老百姓。”蔡小龙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