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英国《金融时报》:为中国经济奇迹寻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16:03 中国新闻网

  

英国《金融时报》:为中国经济奇迹寻根(图)

  10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称,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报告援引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的29.8%,排名世界第二。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0月25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10月22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奇迹的根源”。文章说,中国的成功或者失败不是取决于北京或者上海修建了多少摩天大楼,而是取决于它广阔农村的经济成就。文章摘要如下: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在安徽,真正的中国奇迹开始了。在1978年12月,小岗村的18户居民作出了一个秘密的决定,将他们的农业产出私有化。这项试验,后来成为被熟知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在一年之后被安徽90%的村庄采用,几年之后,全国都采用了这种制度。

  结果是,农村人均收入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增长超过10%。西方经济学家可能将中国贫困减少的功劳归于直接外来投资和全球化。但是,真正的功劳是农村改革。中国贫困减少的大部分都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前五年。同样是在那个时期,收入分配改善了。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行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群众智慧成功故事的经典范例。市场经济的核心便是经济上的民主。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背离了这些遵循市场的政策。在那一时期,为了支持城市的工业发展,中国农村极度缺乏金融资源。城市政策歧视性的影响非常巨大。农村收入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年均两位数增长大幅降低到90年代的每年大约4%。但最近几年来,农村收入年均增加到6%。

  中国的成功或者失败不是取决于北京或者上海修建了多少摩天大楼,而是取决于它广阔农村的经济成就。如果农村收入得不到改善,如果农民被迫为他们的医疗和教育支出把钱都存起来,国内消费将不会增长。如果农村土地权利得不到保障,如果中国的金融系统无法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力量——创新的农村企业家服务,中国将不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

  如果说中国高科技的未来依靠它的农村,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如果你相信市场原则就不会这样认为了。中国农村低技术商业的成功将迫使城市的公司创新产品和技术来保持它们的竞争优势。90年代农村的停滞使数千万的农民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的公司从未缺少劳动力,城市里涌入了大量迫切寻找工作的人。所有理智的企业拥有者和经理都在这种情况下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他们青睐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研发却大大落后。

  还有其它长期的代价,包括这些农村打工者的孩子未能受到良好教育。由于90年代大量的政策失误,中国可能产生另一代未受教育的人口。

  中国在未来的成功取决于中国多快、多完全地回到80年代的模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