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西部煤都写华章 大漠名城铸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 09:08 中国经济时报

  开篇语

  “天之高焉,地之广焉,惟陕之北。”榆林居陕西最北部,是真正意义上的陕北。

  榆林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九曲黄河和万里长城在这里交汇,构成了她的文化坐标。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在这里流淌,三千年边塞战争文化在这里滋长,从3万年前的“河套人”到清代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这里的战火从来没有停息过。这里由来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民族征战杀伐之地,所以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大碰撞大交融之地。

  榆林又是一块美丽而又富饶的土地。因其地下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煤、油、气、盐遍布全市,储量惊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下面埋藏着10个亿的财富。榆林,是国家级的能源化工基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榆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产能大市”和21世纪中国能源接续地。

  榆林还是一块博大而又雄奇的土地。在榆林这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漠风光与高原气象并存,沙漠海子与长河落日同在,三边村落与匈奴帝都相依,万里长城与九曲黄河相偎,高山、峡谷、荒漠、草甸、河川、梯田,这里是中国北方自然地貌和民情风俗的浓缩之地。

  榆林,魅力无穷;榆林,活力无限。

  ■文/图山石

  人文榆林

  榆林地处大河上下,是黄河文明的追本溯源之地,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早在3-4万年前,这里就有早期智人“河套人”生存繁衍。旧

石器时代,我们先祖的足迹遍布这块厚实的黄土地。上个世纪20年代古生物学家曾沿黄河及支流进行考察,发现了榆林鱼河油房头、横山石马洼、吴堡黄河岸边、靖边小桥畔等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到尖状器、刮削器等旧石器及人类牙齿、下颌骨化石和动物化石。

  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庙底沟、马家窑类型的仰韶文化遗址亦多有发现。龙山文化的遗址遍布全市,分布稠密,不少遗址面积多达数十万平方米,规模惊人,内容丰富。

  2004年11月21日,在榆林吴堡县一处距今四千五百年的大型史前人类聚落遗址,发现了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头城和中国最大的龙山陶窑。

  史前,这里曾是羌、羝、犬戎、鬼方等数十个少数民族争战杀戮之地,目前在清涧县的高杰村乡李家崖村仍留有古鬼方族都城遗址。

  

秦始皇横扫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榆林为古上郡属地。秦始皇遣长子扶苏、大将蒙恬驻守上郡。公元前212年,修筑由云阳(今陕西淳化县)经上郡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的直道,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死于沙丘(今河北平乡),随行的赵高和李斯伪造诏书,立胡亥,逼扶苏自戕于上郡。在绥德县城的疏属山上至今存有扶苏墓,唐代诗人陈陶有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两汉时期,榆林是一块“水肥草美、群羊塞道,畜牧为天下饶”的富庶之地。这在榆林市的绥德、米脂、神木等7县(区)陆续出土了大量的东汉墓画像石上可以得到印证。

  东晋时期,匈奴族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在靖边县建立大夏国,为东晋十六国之一。其疆域囊括今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太原、临汾西南部及甘肃东南部,成为北方的一大强国。

  在榆林这块雄奇的土地上,几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英雄人物在这里驰骋疆场。秦代的扶苏、蒙恬,汉代的李广、卫青,唐代的尉迟敬德、郭子仪,北宋名将狄青、范仲淹都在榆林这块古战场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西夏王国的缔造者李元昊和他的祖父李继迁均出生在古银州(今榆林市横山县境内);以忠勇著称的杨家将是神木人;抗金名将韩世忠是绥德人。

  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迁延绥镇治于榆林,并扩建榆林卫城。次年闰六月,余子俊奉诏率领将士工役4万人,历时三月,修筑成东起清水营(今府谷县北),西至花马池(今定边县西北)的延绥镇长城。全长约700公里。同时沿长城建城堡36座遥遥相望、烽火墩台林立,形成了一条气势磅礴的军事防御体系。自此,榆林成为明王朝的九边重镇之一。明万历三十五年,延绥巡抚涂宗氵睿保护红山蒙汉贸易而建筑的军事要塞——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攻破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毛泽东读长篇小说《永昌演义》后,写信给作者李健侯,赞誉李自成是“陕人的光荣”。

  传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路经榆林,厨师献食菠菜烩豆腐,味美色绝。当即挥笔题写“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诗句。

  榆林的历史,就是一部悲壮雄浑的战争史诗,榆林的历史,也就是古代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人文叙事诗。

  魅力榆林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向黄土高原过渡带,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及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古遗址、古城堡、古庙建筑达100多处,从史前遗迹到明清建筑,从原始社会到解放前夕,榆林像一幅巨幅的历史画卷在古老而又厚重的黄土地上铺展开来。

  榆林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内陆淡水湖——神木红碱淖,榆林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佳县白云山白云观;榆林有陕西省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榆林有迄今人类发现的惟一一座匈奴族都城遗址——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榆林古城是国务院1986年2月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格局,在中国古代明清城市的建筑堪称杰作。还有神木杨家城、高家堡古镇,米脂李自成行宫、姜氏庄园,吴堡古城,葭州古城,横山县的波罗古镇、响水堡、李继迁寨,府谷县的七星庙,都是富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历史遗迹。

  榆林还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重要发源地,更是陕北民间音乐活化石——榆林小曲惟一的存留地,榆林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歌舞之乡,优美动听的信天游,粗犷豪放的大秧歌,享誉全国,驰名世界。榆林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如剪纸、石雕、泥塑、布艺,每一样东西都闪烁着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

  圣地榆林

  榆林又是一块神圣而又英雄的土地……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忠勇顽强的榆林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4年11月,李子洲、王懋廷根据党的要求在绥德四师成立了陕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绥德小组。

  1927年10月12日,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率领陕北军阀井岳秀驻清涧部队中的一部分军人举行起义,历时三个多月,打响了西北地区以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的又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行动。

  1935年,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由榆林定边县的铁角城进入陕北。在陕北的十三年,他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曾在榆林市的8个县36个村庄战斗、生活过,并在清涧县袁家沟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佳县农民李有源自编《东方红》歌颂毛泽东,传唱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成为最伟大的颂歌。

  可以说,榆林是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期间,榆林涌现出李子洲、霍世英、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著名民主人士,哺育了刘澜涛、马文瑞、赵苍壁等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党的高级干部。

  生态榆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过去的榆林,是贫困与落后的代名词,干旱和风沙是贫困的主要根源,历史上因风沙威逼榆林城曾三次南迁。现在的榆林,却因治沙成效卓著而令世人瞩目。几十年来榆林人民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万平方公里,用自己的双手在“四望黄沙,不生五谷”的流沙中开辟出片片绿洲,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奇迹,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治沙典型。同时涌现出像牛玉琴、石光银等一批全国治沙英雄。如今的榆林到处呈现出一片“塞外江南”的美好景象。

  榆林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争夺史,也是一部国土治理的创业史。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1629万亩,其中,沙区林木保存面积119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2.5%。总长1500公里、面积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带,宛如绿色长城,阻止了沙漠南移,600万亩流沙得到了固定、半固定,出现了区域性荒漠化逆转,滩川源涧地区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黄土丘陵区林木保存面积43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5.6%,217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坚持开展全民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运动,调整林种、树种结构,艰苦奋斗50年,使全市荒山、荒沙得到治理,建立榆林稳定的绿色生态系统。

  宝藏榆林

  1982年12月8日,新华社一条《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的消息通过各种媒体传向世界,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在毛乌素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煤田。

  大煤田的发现,为建设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奠定了基础。开发大陕北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榆林是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榆林煤炭储量相当于50个大同矿区、100个抚顺矿区,与俄罗斯的顿巴斯煤田和库兹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美国的波德河煤田和阿拉契亚煤田、波兰的西里西亚煤田并称世界七大煤田,是我国规划的大型煤炭建设基地之一。全市含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4%,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2714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煤类主要为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煤质具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特点,是优质低温干馏、工业气化和动力用煤,是理想的环保用煤,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榆林是我国西气东输的腹地。1989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在榆林市靖边县“陕参1#”的成功钻探,揭开了陕北特大天然气田的神秘面纱。榆林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为止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就设在榆林市的靖边县。榆林的天然气现已通过地下管线,输送到北京、上海、西安及广大华北华东地区,年输气量达60亿立方米。

  榆林是我国西电东送的枢纽。西电东送是将地上原煤转化成电能后,由空中形成更高层次的立体能源输出。集中在府谷、神木两县境内的坑口电厂将构成中国西电东送最强有力的后发电源区,强大的电能将为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区的高速发展助力。榆林,将从能源转换输出领域里向中国再一次证实自己的价值和实力。

  榆林是陕甘宁油气主要储存地。榆林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面积约18383平方公里,属侏罗系和三叠系含油地层,预测储量6亿多吨,已探明储量3亿吨。全市现有生产油井2743口,形成100多万吨原油生产能力,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50多万吨。

  榆林是中国岩盐之都。榆林东南部的岩盐矿为奥陶纪盐田,已探明储量8854亿吨,预测储量6万亿吨,盐层平均厚度达120米以上,平均品位95%,若开发食用,可供全球食用20万年,是中国最大的盐矿,有中国盐都之美誉。

  商机榆林

  1998年7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榆林正式成为规划建设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榆林在交通、通讯、电力诸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榆林到省会西安已全程高速,境内高速公路已达到386公里,在建高速公路400公里,外运能力达到6000万吨。到今年九月底,东西南北高速公路网全部贯通,形成连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兰州、银川、北京等周边城市的“一日交通圈”。

  铁路,已建成三条,外运能力突破1亿吨,太原至宁夏中卫、银川铁路和西安至包头复线已正式开工建设,“一纵两横”、通江达海的铁路网络将很快形成。

  航空,现有航班每日往返西安、北京,年客流量5万人次,2007年底将建成榆林4C级机场,开通榆林至上海、深圳、成都的航班,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榆林二类货运口岸已经省政府批准,正在申报榆林航空口岸。

  榆林电网目前与西北网连结。榆林还是陕西第二大通讯枢纽。

  目前,已有5户世界500强、14家国内上市公司、2家国外公司落户榆林,参与到当地的开发热潮中来。美国陶氏化学、英美资源集团、壳牌公司、正大集团、南非沙索公司、法液空、中华益业集团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神华、华能、华电、中煤、中盐、中化、山东鲁能、山东兖矿、青岛啤酒、延长集团、陕西银河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在榆林安家落户。目前在建的投资过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达15项,总投资超过360亿元。2006年,新引进外资企业31户,累计达到199户;实际利用外资5149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实际到位91.63亿元,在省内仅次于西安市。

  市政府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步伐上寻求突破,从行政机制上,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模式,从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树形象,实现一个平台平等对外,统一标准考核管理。在招商理念上,实现诚信招商、规范招商、和谐招商、科学招商,以大方案带动小方案,以大集团带动小集团,真正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榆林,商机无限;榆林,生机无限。展望“

十一五”,迈步新世纪,榆林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发展能源、生态、城市、区域四大经济,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中国农畜名特色产品基地和陕甘宁蒙晋五省交汇之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久的将来一座西部能源新都,大漠文化名城将在黄河与长城的交汇之地崛起。

  (部分资料由陕西省榆林市招商局筹备组提供)

  榆林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北纬36°57′-39°34′,东经107°28′-111°15′,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由北往南奔突而下形成270多公里天然屏障;魏、秦、明长城横亘东西700多公里,自然形成榆林的“铁脊梁”。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1246米,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

  全市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12个县(区),222个乡镇,5569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为353.4万,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为国务院1986年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