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码头文化构筑中卫经济新坐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 13:05 中国产经新闻

  “天下黄河,首富中卫”

  本报记者 贺民 朱冰尧 高煜荣报道

  曾经饱受黄河母亲恩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借助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产业特征,寻求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经济的新坐标。

  9月25日,宁夏2007年县域经济观摩交流会在中卫市首开第一站。自治区领导以及自治区45个有关部门、五个地级市和22个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对中卫市工业经济、特色产业、城市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等进行了现场观摩。

  “第一站”的待遇已经标示出中卫经济在自治区中的重要地位。最新的经济数据也表明了中卫发展的这种强劲动力。截至8月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79亿元,同比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3.78亿元,同比增长38.1%。

  莫家楼下好粮仓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中卫市采访时发现,这里位于宁夏中西部宁、蒙、甘交界地带,东与吴忠市接壤,南与固原市及甘肃省靖远县相连,西与甘肃省景泰县交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毗邻。“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黄河温柔地从其城中穿过,因黄河诞生的码头文化给这一片土地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营养。

  中卫人爱讲这么一句话:“阿们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在天里头”。中卫人夸口的莫家楼码头,就是古代中卫四大码头之首。

  “浮沙高拥隐边城,渺渺烟云接大荒。山引贺兰峰积翠,河通星宿水流黄。羽书绝塞驰飞檄,烽火何时靖虏疆。万亩即今生计重,省农还与课耕桑。”早在乾隆二十一年,中卫的父母官黄恩锡就在“子丑春日登中卫城”为中卫做下如此一首诗。

  中卫市卫宁灌区光热、气候、土质条件好,又享黄河自流灌溉之利,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排灌畅通,是全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禽养殖基地。同时,中卫自然资源丰富。山地矿产资源种类多,开发历史悠久。是宁夏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利用如此天然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条件,中卫市盛产的中卫大米粒圆、色白、油润、味香、且营养丰富。被誉为“珍珠米”,相传清朝时曾列为贡米。还有目前作为中卫头号发展产业的“香山硒砂瓜”,成为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法宝。

  财富的“码头”

  除了明显的地理特征,中卫市还显现出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卫市区距银川市178公里,距兰州市300多公里,处于兰州——银川黄河上游经济核心区域和北部草原经济区域的桥梁地带。

  上个世纪初,中卫就被誉为交通枢纽。解放初期,比利时人就在莫家楼码头做起了盐运转销的生意,一度成为宁夏规模最大的盐市。最兴旺的时候,中卫县城有6家洋行、货栈,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已经在做国际贸易了。交通的四通八达,南来北往的商贾车船,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各路思潮的碰撞,新思想新风尚随之而来,这就是文化的兴盛。

  如今,包兰、甘武、宝中和即将建设的中太铁路在中卫相会,是西北地区继兰州、宝鸡之后的第三大铁路枢纽。同时,109国道、101、201省道、石中、中营、中郝、中固4条

高速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卫已形成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卫是全国铁路交通大动脉的西部“桥头堡”,是欧亚大通道“西进东出”的必经之地,是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具有承东启西、北拓南展的区位优势。

  码头经济首先带动了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市建设旅游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近5000万元,而沙坡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截至8月底,全市接待中外游客84万人次,景区营业收入4162.35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45%和47%。

  经济新坐标

  这样四通八达的“码头经济”特征让面积较小的中卫市做起了“大生意”。中卫市注重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产业,以此带动县域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冶美利纸业30万吨涂布白卡纸、隆基公司2000吨单晶硅项目即将投产,中冶美利纸业20万吨高强瓦楞纸、科豪陶瓷地砖第四条生产线、天元公司4.5万吨金属锰等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宁夏晶龙公司5万只石英坩埚、内蒙古华业特钢公司新建30万吨不锈钢及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中卫市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家,过亿元的14家,过5000万元的15家。

  同时,中卫市坚持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枸杞、压砂硒砂瓜、设施蔬菜、禽蛋、马铃薯、草畜等优势特色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利用中部干旱带上充足的光热、富余的砂砾和大片荒漠土地资源,把发展压砂硒砂瓜产业作为山区群众摆脱贫困、治穷致富的支柱产业狠抓不懈。

  今年,全市压砂面积达72.8万亩,种植70万亩,预计总产量达到78.6万吨,总收入达到4.05亿元,干旱带上种瓜农户人均可收入2680元,这一产业真正为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全市新发展枸杞2.6万亩,累计达到21.5万亩。新发展设施蔬菜3.78万亩,累计达到11.88万亩,今年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亩均收入8000元以上,是种粮收入的10—15倍。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