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访王志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推进对外开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9:22 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中新社发 任海霞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五日电 题:专访王志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推进对外开放 中新社记者 张量 “中国正在走一条前人未走过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会也不可能采取暴力掠夺的手段,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公平的市场交换。因此,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就必须坚持和推进对外开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教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说。 研究经济史出身的王志乐教授说:“历史告诉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如果偏离这一世界潮流被边缘化,就可能走向衰落,因为这意味着丧失了获得国际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中国在一八四0年前后以贸易全球化为特征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以一八七0年前后对外投资全球化为特征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均被排除在外,近代中国的衰败和屈辱也随之而来。” 王志乐认为,所谓一个国家的崛起,就是比同期其他国家以高得多的速度更快发展。比同期其他国家高得多的速度发展意味着要利用和消耗更多的人力、资金、技术、矿产、能源等资源,需要比本国市场更大的国际市场。因此,历史上一个国家崛起的时候,本国资源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无一例外都需要吸纳国际资源,中国也一样。 但是,他指出,现在,市场竞争规则已经改变,战争与暴力的掠夺以及不公平交易的攫取已经成为历史。中国只能通过和平的道路与公平的交易,与全球相关国家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即通过市场竞争的渠道吸纳和整合国际资源。全球化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关键看吸纳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样,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也是看吸纳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比如能源、资金、技术、市场等。 王志乐教授说:“值得欣慰的是,在一九七三年以来以金融资本全球化为特征的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每一步都踏在节点上。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恰恰都处在世界的前沿。放眼全球,还没有任何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同中国这样把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潮流结合的如此紧密如此合拍。” 王志乐指出,正因为顺应潮流融入潮流并且与经济全球化潮流紧密结合同步发展,中国才抓住了世界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机会。中国成为吸纳全球资源最多最及时的发展中大国,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国。因此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抓住历史机遇。 王志乐感慨地说,当年邓小平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今天,十七大再次推动中国去抓住历史机遇,使中国能够继续站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的最前沿。 王志乐最后指出,中国要想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提高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中国今后的工作重点不应放在对外资的防范上,而应放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如何进一步引导中国企业提高吸纳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以及如何利用跨国公司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上。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