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东制造”突围1:“广东制造”寻求破茧之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5:41 金羊网-羊城晚报
“珠江水”、“广东粮”一度风靡全国,“广东制造”曾经辉煌;原料涨价、成本上升,“广东制造”如今面临转型。本版从今日起刊发《“广东制造”突围》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编者按
上图:广东志高空调生产流水线 “中国制造”近来频频遭遇“质量门”、“安全门”。最近几个月,美国连续大规模召回玩具事件,更使西方质疑和拒绝“中国制造”的浪潮到达顶峰。此时,第102届广交会今天在广州开幕,人们都在关注一个焦点——“中国制造”如何突出重围? “广东制造”作为“中国制造”典型缩影,曾经让我们无比自豪。这里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三来一补”,“珠江水”、“广东粮”一度风靡全国。如今,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迅速崛起,中兴、华为、TCL、比亚迪、、格兰仕、格力……频频进行跨国资本运作,“广东本土跨国公司群”开始显山露水。 与此同时,曾经为广东经济腾飞立下汗马功劳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却正在遭遇重重压力:原料涨价、劳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政策收紧,中外贸易战频频……辉煌与困惑并存,“广东制造”在矛盾中寻求转型升级。 “广东制造”两种境遇 在广交会琶洲家电展区,志高空调的展台非常抢眼。这家当年南海县里水镇的一家二线空调厂,几年前在广交会流花旧馆还偏居一隅,经过连续七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长,如今志高已经跻身国内空调第一阵营。从最初年产3000台到现在年产超1000万台、从起步于维修制冷到如今品牌价值12亿美元的“空调航母”,志高用短短13年时间写下了一部传奇。志高海外营销本部总经理廖羽告诉记者,目前志高的海外攻略是发展高端商用空调,同时依托旗下50多个配套厂,将产品线向电磁炉、DVB(数字广播设备)乃至平板彩电延伸,整合资源,走国际化品牌之路。 同样面对广交会,迪宝乐公司老板夏春风却摇头苦笑。这家几年前早已出名的儿童益智玩具生产商,一直徘徊广交会之外难以寻门而入。“一个展位开口就要十多万元,虽然我们出口量越来越大,但利润率却越来越低,难以承受如此巨额的参展费用。”夏春风告诉记者,两年间劳工工资上升了约20%,但产品价格却无法“水涨船高”,因为竞争太厉害了。目前公司陷入“两头难”——没有客户和订单就要闲置生产线,但有了客户和订单,也难以招到工人。苦苦寻找转型之路的夏春风心里很明白,传统玩具制造业大浪淘沙的速度加快,美国的召回事件仅仅是开始。 一边是明星级制造业巨头大步迈向国际化,誓言冲顶世界名牌;另一边,更多中小型加工企业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迫在眉睫,苦寻出路。“广东制造”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这种分化再正常不过。“广东制造”有着两种模式——一是纯加工型企业,二是生产与市场一体的企业。他指出,后者发展潜力巨大,前者则充满变数,纯粹加工贸易并且重心在外的制造商今后生存不易。因为随着成本与价格这种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这类“广东制造”在海外的竞争力正在不断下降。 遭遇“成长的烦恼” 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广东制造”正在经历震荡。“这是成长的烦恼。”丁力表示,在经济全球化与入世的浪潮下,广东并没有参与国际“分工”,而仅仅是“被分工”。既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又毫无机会和能力主动出击海外市场,这是“广东制造”最大的软肋。 夏春风早已在谋划应对未来可能的危机。他在广州东部租下一块面积不小的土地,准备建设一个小型工业园,一来改变租厂生产的尴尬,二来可以凭工业园寻找有前景的项目进行合作。他坦言,要尽量做科技含量稍高的产品,避开低端领域的大量恶性竞争。 丁力提出了“生产型——市场型——创新型”三段论,眼下大部分广东制造商仍停留在功能单一的“生产型”阶段,未来如不及时强化面向市场的能力,成为既有生产功能也有销售服务功能的完整企业,难免遭淘汰。他表示,即使外向型加工企业,转型的第一步也必定是进入国内市场销售,这样才能获得走创新之路的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也正是TCL、格兰仕、格力当年曾经走过的路。他强调,传统劳动密集型“广东制造”强项如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礼品等,也一样能够发展出占领行业最高点的创新型企业,如意大利、法国的名牌服装公司就是产业的高点。夏春风称,广东玩具业始终会形成一些本土强势品牌,诞生一批有实力的行业巨头,甚至与欧美玩具巨头叫板,这是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 姚志德 (编辑:Winzi)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