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战略改变世界发展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9日 08:43 保监会网站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本月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前半叶,包括中国十几亿人口在内,全球将会有20亿~30亿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走上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而过去300年工业化、现代化仅惠及不足10亿人口。因此,这将是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大事件!这将为世界发展和进步注入空前的动力与活力,将根本改变世界的发展方式、改变全球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也将对全球资源、能源提出空前的新需求,对我们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全新挑战。”据认为,当今“生活的时代,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并不断融合的时代,科学与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因此,把握未来技术的本质特征,把握技术创新进化的规律,将有助于推动技术的健康发展,服务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和生态文明。”路甬祥表示,技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技术也是人类观察、认知、利用、开发、保护、修复自然的工具、方法与过程。技术进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止境的进化发展动力和前沿。21世纪的技术创新进化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类必须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发展模式,在公平改善和提高当代人生活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不应危及我们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权利与生态环境。毫无疑问,21世纪技术的进化,将向拓展人类智慧的方向发展,将向资源能源节约、回圈利用、可再生、可持续发展,将更加关注环境、生态安全,将更加关注生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人类将进一步探索利用空间、海洋和深部地球,技术将呈现出群体创新突破协同进化的态势,技术创新进化和转移传播的速度将继续加快。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亲自批准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开始,中国领导层一直十分重视现代科技的研究开发。除了“973计划”外,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1世纪前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据透露,该战略目标明定,“用2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准,进入总体科技实力前5名国家的行列。在国民经济中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单位能耗所创造的价值在现在基础上提高10~20倍。有较完备的科技体系和科技水准,能确保中国的食物安全、经济安全、资讯安全和国家安全。在农业、能源、交通、电讯、材料五大领域中,有效地突破瓶颈约束。成为能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科学家的重要基础研究基地,有单独或与其他国家联合组织国际最前沿的科技工程和科学计画的能力。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经济形态和结构,资讯化水准进入世界前列。生态环境获得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回圈。”在具体规划上,根据国情条件和现实可能,则分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制定了三个发展阶段。包括: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中国的科技实力显着提高,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显着增强,建立有效的自主创新体系、科技战略储备的质和量均得到明显提高。这一时期内,国家对R&D的投入达到GDP的1.5%;科技实力的总水准达到全世界的第15位;单位能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2倍;进入全球经济500强的企业达到5%;企业R&D投入的份额达到60%;半导体晶片产业的产值占到全国GDP的0.5%(初步达到资讯化社会水准)SCI检索论文数进入世界前10名;具有获取诺贝尔奖的基本实力,在高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中期目标:从2010年到2015年,国家的科技实力大大增强,真正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有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成为世界上的科技强国。具备显着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对R&D的投入达到GDP的2.5%;科技实力总水准达到全世界的第10位;单位能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比2010提提高2倍;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达到10%;企业R&D投入的份额达到70%;半导体晶片产值占全国GDP的1.0%(中等资讯化社会水准);SCI检索论文数进入世界前7名;诺贝尔奖实现突破性进展。掌握一旦突破能带动产业革命的科技战略制高点。远期目标:从2015年到2020年,在全国建立起强大的科技兴国系统,科技实力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具有独立的发言权,在某些领域中处于引导地位。国家对R&D的投入达到GDP的3%,科技实力总水准进入世界前5位;单位能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2倍;进入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达到15%;企业R&D投入的份额超过80%;半导体晶片产值占全国GDP的1.5%(先进资讯化社会水准);SCI检索论文数进入世界前5名的行列;具有独立组织世界最前沿科学计画的能力;成为全球基础研究的主要中心;基本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回圈。自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的高速发展,主要建立在引进外资、提供优惠、出卖廉价劳动力等条件之上,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工厂,但却不是世界制造业的强国。单是汽车制造行业的统计资料表明,做同样一份工作,国际资本仅付中国工人相当于美国工人1/29、德国工人1/45的工资。谁也不会否认,这种靠廉价的人口资源和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建立的经济模式,永远只能处在经济链条的末端。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指出,这种低级的发展方式产生了很多新问题,比如加剧低价竞争和贸易争端,造成世界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另方面,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还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环境,尽管现在努力治理,但污染以后再治理的代价太大。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增长向创新增长的转变,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主席韩启德说,现在中国60%以上的装备要依赖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模仿难以实现后来居上,而且不利国家安全。必须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让整个国家在创新型国家的体系下安全稳步发展。国家规划战略研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专题组副组长、科技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说,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中国如果没有科技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难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只能走跨越式的、以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从国家形态来看,可划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资源消耗型的国家,主要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第二种是依赖型国家,依附外国资本、市场和技术来发展;第三种是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赢得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目前全球共有20个左右创新型国家,如美国、芬兰、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占70%以上,这些国家获得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庆幸的是,中国具有丰富的科技力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余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等,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另外,中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权威人士断言,中国步入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