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十月较量:八百中国企业进军迪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 10:07 中国经营报

  进入十月中旬,中东迪拜的天气和中国的北京一样开始变得凉爽。

  每年这个时候,这里的会议展览活动也开始增多起来,来自全球各地各种肤色的人都聚集在这里。“这些人都是来‘淘金’的,迪拜通连亚、欧、非洲,并且国际贸易政策十分诱人。”曾在迪拜做布料生意的朱国伟说,他现在已经前往西非另外一个自由贸易港口城市开辟第二块阵地。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国内的企业去迪拜参加法兰克福的展览,今年共组织了800多家国内企业,是历史上企业数量最多的一年。”杭州思诺博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说。

  迪拜环境:国际贸易的天堂

  “一大堆的税、保护措施,都是限制经济的成长。我们必须与其他国家走相反的方向:没有保护政策、没有关税,只有这样,资金、人才才会愿意到这个沙漠来。”任何一个想开拓国际市场政策的企业听到迪拜官员的这些话,都会激动兴奋。

  迪拜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发展起来的。为了吸引外资,迪拜甚至不实行外汇管制,货币可以自由汇兑,资本和利润可百分之百的汇回本国,无需缴纳营业税、所得税,甚至连拨打市内电话都全部免费。

  迪拜有宽松的政策,也有天然的贸易港口地理位置优势。“作为欧亚非贸易转口中心的迪拜,其覆盖的市场主要有两个区域。”已经多年帮助中国企业开拓中东市场的刘军介绍说,“一是以海湾六国(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和阿曼)为主的中东区域,其中包括伊朗、

伊拉克、约旦、叙利亚等国。这个区域由于丰富的石油资源的拉动,加上制造业的薄弱,所以大量依赖进口。二是通过迪拜辐射到的其他欧亚非区域,主要是南亚次大陆以及南欧和东、北非洲,这些市场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较大,而且大部分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迪拜建造了一个名叫帆船的酒店,号称七星级,正是这个酒店让全世界知道了这个小城。当然仅仅是一个酒店并不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商人涌向这里,这个酒店代表的只是当地优质的服务业中的一部分,只是迪拜行销全球的一个案例。

  完全开放的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和设施环境,让这个原本不足20万人口的小城在短短几年内膨胀成了140万人口的国际城市。这些人多数都是来自全球各地各种肤色的生意人,他们忙碌着把自己的商品通过迪拜销售到盛产石油却又缺乏工业基础的海湾地区。

  当地参展:市场的第一道门

  “随着市场的不断升温,迪拜的展览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上。”刘军介绍说,上世纪末,迪拜的展览会基本上还是由本地公司主办,而从本世纪初开始,不仅有大量的国际一流展览公司进军迪拜市场,连大多数的展览项目也逐渐被这些公司买断经营。

  到展会上去拿订单、寻找代理商、推广自己的品牌,对于进入一个新市场的企业而言,参展是一种最佳方式。“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国内的企业去迪拜参加法兰克福的展览,今年共组织了800多家国内企业,是历史上企业数量最多的一年。”刘军说。

  据了解,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从2003年开始进入迪拜展览业,通过3年的合资经营,项目和规模都不断扩大,2007年开始已全资拥有了汽配、五金、安防、美容等十几个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德国的汉诺威展览公司、科隆展览公司,香港的环球资源也将于今年6月在世贸中心举办中国产品展。“展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在的世贸中心展馆已很难适应发展的需求,每年10月左右的五大行业建筑建材博览会举办的时候,连过道和会议厅都被挤得满满的。”刘军说,“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预计在2009年杰贝阿里机场展览城将正式落成并启用。”

  尽管展览市场如此火爆,但整个行业的发展仍是十分健康和有序。“世贸中心和机场展厅在展览项目的审批上是非常严格的,重复办展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可以肯定的是,迪拜的展览业在中东、亚洲乃至世界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随着迪拜市场逐渐趋向饱和,目前有很多展览公司已经把项目投放到极具市场潜力的阿布扎比。“当然同属阿联酋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在展览项目和举办时间上还是有较好的互补性的。”刘军说。

  中国军团:亟待提升品牌度

  随着市场和展览的升温,中国企业也开始大举进入。根据思诺博商展集团的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企业在迪拜的出展净面积将超过10000平方米,企业数量也超过1000家,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两千平方米的出展面积,这个增长数字显然是惊人的。

  “迪拜的中国商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短期行为的,用低价竞争的方式做一些低端产品的贸易;另外一些商人是先通过商务考察或参加展览会了解当地市场,分析之后,如果觉得有市场就在迪拜设立公司或办事处,做自己的产品;第三种是国内大型的企业,在当地设立公司,视野比较宽阔,走长期发展的路线。”已经从迪拜转移到西非另外一个港口城市的朱国伟说。

  这或许是像朱国伟一样的小生意人的无奈,一旦被卷进价格战之中,就永远无法脱身,随着市场上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产品形象也越来越糟,最终只能选择退出。而就在进入当地市场的第一道门展览会上,中国企业的表现也不尽如意。

  刘军分析认为,参展缺乏计划性、不注重形象、缺乏后期的品牌推广是根本问题所在。根据2006年思诺博对全国101家企业的面对面调查中显示,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主确定参展的主要依据还是朋友介绍或以中国企业的参展数量多少来判断,而且决定的时间往往只是开展前的3至6个月,虽然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市场调查和产品定位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机构的协助和服务。而在参展过程中,鸽子笼式的展位,不够国际化的的设计、低端的参展产品还是普遍存在。

  中东市场已经成熟起来,品牌路线是必然选择。“最初的时候,中国产品和韩国产品形象差不多,但最近几年,韩国的产品逐渐跻身中档,而中国产品却沦落到了低档产品的代名词。”刘军说,“很多企业在市场不能立足后就简单地选择退出,或直接下结论说中东市场是低端市场,这是一种比较短视的行为。大量的欧美企业的不断涌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了迪拜市场的状况。”

  10月的中东市场,800家中国企业命运如何?他们较往年相比,是否有所改变?

中国经营报记者:刘炳辉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