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世民的自知之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09:07 中国经济时报

  ■梅桑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好皇帝之一。他坐上龙椅之后,并未变得晕晕然飘飘然,自以为天纵英明全知全能,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发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可以说,正是这种自知之明,才使他能虚心纳谏,选贤任能,从而制定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善政,使唐王朝走向鼎盛。

  李世民少时习武,后又率军南征北战,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故喜收藏兵器,尤喜收藏弓矢,至即位之初,已得良弓十多张,自以为都是天下极品。不料有一天,他向一位弓工展示这些心爱之物,弓工看后却说,这些弓皆非良材制作。李世民问其故,弓工说:“由于木心不直,木材的脉理都是斜的,因此弓虽强劲,射出的箭却不走直线。”弓工的解释令李世民忽有所悟。随后,他对太子少师萧王禹讲起弓工识材之事,并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资治通鉴·唐记·卷一九二》),乃命京官五品以上轮流住在中书内省,随时召见他们,“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又精选博学的朝臣官吏虞世南、姚思廉、欧阳询等,以本官兼学士,令他们轮流入宫值班,于听朝之余,引入内殿,和他们“商榷政事,或至夜分而罢”。并将官吏言事的书奏贴在寝殿的墙壁上,以便随时审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他认为自己“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大唐新语》),又令魏征、虞世南等人精选经史百家中的嘉言警句和明君昏主的作为,编成《群书治要》一书,供他了解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和王朝盛衰之理,使他可以“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并且常对公卿大臣说:“人苦于不自知”,要他们当面指出其治国之得失。

  李世民既能从某些小事发现自己认知上的有限,又能省视身居高位者所处的复杂环境和面临的危险。他曾对大臣说:“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资治通鉴·唐记·卷一九六》)这段话虽然是对大臣所言,但却是在提醒、告诫自己。皇帝一人面对众多求取宠禄者的包围,就像那车轮上的辐条从四周向车毂集中一般。这些人各施心计,各展其才,极力以其所能讨皇帝的宠幸。靠勇力或辩才得到皇帝的赏识,还是从有用出发,而阿谀谄媚、投其所好、耍奸施诈,却是瞅准皇帝的软肋,或曰人性的弱点施招。而皇帝若不能时时保持警惕,稍有松懈,只要中其一招,祸患就会随之而来,这正是身居高位者所难以对付的。由于他能认识到这一点,故能亲贤臣,远小人,在用人上惟才是举,不私于党。他常将都督和刺史之名写在屏风上,每得知他们政绩的优劣和操行的善恶,皆注于名下,经常观看,酌情升降其官职,而溜须拍马、献媚投机者皆遭贬斥。

  古语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位尊九五的皇帝有自知之明,更加难能可贵。自古以来,别说有自知之明的皇帝屈指可数,即使是有自知之明的官吏也不多见。不知多少人一朝乌纱加顶,便自以为无所不知。而大凡权力在握却无自知之明的人,无不是刚愎暴戾,专横独裁,凡事胡拍板乱决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谁提意见整谁,其恶果必然是小焉者为害一方,大焉者祸国殃民。

  无论是皇帝,还是一般官民,有自知之明,于己于人都是有益的事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