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明阳:后来者卡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15:09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王晶

  中山报道

  9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一支,风电的“未来竞争力”正在变得更加“现实”。

  意料之外,国家开发银行在装备制造业的第一个投资案例是明阳集团,一家位于广东中山市的民营企业。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家公司正在从“变频器生产”转投炙手可热的“风力发电机制造”。

  和国开行并列的还有美林投资、深创投集团等投资机构,合计投入的资金约为5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开行的股份将由深圳创新投代为持有。

  在“可再生

能源”这个徐徐开启的大市场中,数千亿元的“风电”诱惑,正在吸引着捕风者的脚步。

  拒绝“组装”

  “刚起步时,有些企业拿1个亿买国外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又拿几个亿买了部件来装配,最后还要打上别人的牌子。业内都清楚这回事。”对于国内风力发电机企业早期的“技术引进”,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并不感冒。

  在他看来,“通过购买生产许可证的方式进入市场”,只是做了“中国组装”。

  而这一时期,明阳尚未真正进入风电行业。1993年成立,明阳从配电箱起家,1998年开始做电网自动化。2000年,明阳开始接触到风机的核心控制系统——变频器,成为风机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变频器相当于整部风机的大脑,我们是从核心部件起家的”,“我们的高压变频器做到了国内第一品牌”。

  直到2005年底,明阳才“开始做整机开发”。其时,主流风机制造企业早已确立市场地位,但从“风机大脑”起家的张传卫,对“机会”有自己的判断。

  “当时,国内的风机机型大多是750千瓦以下,但我们的起步是1.5兆瓦(1500千瓦)”,更重要的是,“虽然国内有70多种机型,但多是从欧洲国家引进,几乎没有自主设计”。当这个“核心部件”供货商转向整机制造时,已不愿意只做简单的“组装商”。

  张传卫称,那些“买了部件来装配”的企业,“根本没有产品的概念”,而“明阳是从产品设计起家的”。

  为中国风电场“量体裁衣”是他特别强调的。“中国的风况和欧洲大陆不同。对比直接引进的风机,我们的产品更适应中国。叶片更长,叶型也不同,还考虑了台风、结冰、风沙等的影响,甚至是广东的雾气。”“我们拿国内风场的资料,跟德国厂商一起开发了适合中国体型的‘西装’”,张传卫说。

  2007年8月,明阳1.5兆瓦的整机下线。而在别人已经收获大把定单时,明阳获得了来自投资者的青睐。

  资本的期待

  “美林从介入到资金到位,只用了40天就完成了。”在张传卫看来,是因为“业内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企业中,明阳走在前列”。目前,除7月公开的美林外,其它投资者尚未正式宣布。

  深创投副总经理孟建斌确认,其已与明阳“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他看来,目前风能行业里做得比较大的企业,一般都从重型装备制造业起家。这些企业的优势是“现场施工经验比较强”,但“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足”。

  “国内很多整机商都是引进机型,专利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里。”而且,“在机型方面,我们比较看好生产1.5兆瓦以上的机型”,因为“在国外,兆瓦级的风机才是主流”。

  未来的市场空间,已被纳入投资者的考虑。在孟建斌看来,许可证生产,“不仅技术受制于国外,而且不能到境外销售”。而“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电机组,是国内企业打开海外销售市场的关键所在”。明阳计划,未来三分之一的产能将用于出口。

  孟建斌称,在对国内风能行业做了大量的调研,“对多家企业的优劣势做过比较”后,他最终选择了明阳。

  在获得风险投资后,明阳的发展思路已经相当清晰:一是,补充1.5兆瓦及以上级别机型的研发费用;二是,完成产业链的打造,如风机片的生产,“为扩大产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而张传卫“全国布局”的“风能王国”已然隐现。在西安,明阳建立了制造基地,在广东,也将“建立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大型风机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同时“还在北京建立了研发中心”。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