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现代学术的四重疑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14:26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现代学术的四重疑问

  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吴宓等一代国学大师油画像CNSPHOTO

  文/刘梦溪

  中国现代学者对学术独立的追求,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寻找和建立文化托命的安立之基。不幸得很,这样一块理想的基地他们并没有找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者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原因。

  单就学术本身而言,我认为有四重障蔽在妨碍着学者的主观认知。这些障蔽在现代学术开辟人物比如王国维那里,本来已获得解决,但就学术思想的总体来看一直是论而未断、议而不决的大课题,尤其没有成为社会公认的学术思想潮流。而这些障蔽能否破除,不仅关系到中国学术的独立问题,也关系到如何从思想上完成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

  1.学术是手段还是目的?

  为了学术而研究学术,为研究而研究,才能保持学术的独立性。

  在中国传统学术里,学术从来是一种手段,没有人把学术当作目的看待。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学术独立的传统。其实对研究学术的学者来说,学术本身就是目的。就是为了学术而研究学术,为研究而研究,才能保持学术的独立性。王国维对此看得很清楚,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写道:“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又说:“学术之所争,只有是非真伪之别耳。于是非真伪之别外,而以国家、人种、宗教之见杂之,则以学术为一手段,而非以为一目的也。未有不视学术为一目的而能发达者。学术之发达,存于其独立而已。”他竭力反对把哲学、文学当作政治附庸的做法,认为哲学也好,文学也好,自有其独立价值。他说“彼等言政治则言政治已耳,而必欲渎哲学文学之神圣,此则大不可解者也。”王氏此文写于1905年,正是他从叔本华转向康德时期。上述对哲学与美术独立价值的看法,不无康德审美超功利理论的影响。但强调学术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则是一种现代学术意识,对促进学术的发展甚具助力。

  梁启超一生颠簸多变,但对于学问不曾一刻稍忽,越到晚年越能省察自己,尤多明通深识之论。1920年撰写《清代学术概论》,走笔至晚清一节,他不觉痛乎言之,“而一切所谓新学家者,其所以失败,更有一种根源,曰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时主方以利禄饵诱天下,学校一变名之科举,而新学亦变质之八股。学子之求学者,其什中八九,动机已不纯洁。用为敲门砖,过时则抛之而已。”谁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晚清新学家的文化班头,他这样批评新学家,无疑把自己也包括在内了。可见他对学术是目的这一真理性认知,持论多么坚决。

  2.“有用之学”和“无用之学”

  中国传统上是强调学术的实用性的,所以才认为学术是手段。

  学者为学,究竟是否一定要求其有用,也是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中国传统上是强调学术的实用性的,所以才认为学术是手段。其实学术的有用与无用,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王国维看得最辩证,他认为“凡学皆无用也,皆有用也”,理由是:“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能为也。而欲知宇宙人生者,虽宇宙中之一现象,历史上之一事实,亦未始无所贡献。故深湛幽渺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稗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己不竞其绪,他人当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如果一定要求学问有今天的用处、直接的用处、现实的用处,不用说人文学科,即使自然科学,也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也曾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写道:

  正统派所治之学,为有用耶?为无用耶?此甚难言。试持以与现代世界诸学科比较,则其大部分属于无用,此无可讳言也。虽然,有用无用云者,不过相对的名词……则凡真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夫用之云者,以所用为目的,学问则为达此目的之一手段也。为学问而治学问者,学问即目的,故更无有用无用之可言。同是一学,在某时某地某人治之为极无用者,易时易地易人治之,可变为极有用,是故难言也。其实就纯粹的学者之见地论之,只当问成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无用,非如此则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

  任公先生所论非常明通达辨,与王国维的看法相得益彰,可以说已经把学术的有用无用问题析论得至为透辟。但理论上获致解决,不等于实践中不发生纷扰。何况传统学术中的“经世致用”思想根深蒂固,早已影响了中国学术的整体面貌。

  “经世致用”之说最早为清初学者顾炎武所力主,在矫正明代读书人空谈心性、以理学为禅学的空疏学风方面,有进步作用。这本来是学术思想的嬗变之常:一则以虚,一则以实,风气相消,流转递长。问题是宋明理学以及心学也未尝不讲究“致用”,只不过它强调“用”在内敛方面,先“正”其“心”,尔后“治国平天下”。在“治平”的中间环节“正心”阶段稍事整顿,人们便认为宋明学者不重视“致用”,实乃大错。这种思想在中国学术史上实在是一以贯之的。影响所及,直到今天仍在起作用。也可以说这是华夏民族的一种思想文化传统,原没有什么不好,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以后,这一传统需要加以转化,方能有利于现代学术的发展。梁启超说得好:“殊不知凡学问为物,实应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生存,真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质言之,则有书呆子,然后有学问也。”

  3.中学西学之争

  王国维否认中西在学问上会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结论是“学无中西”。

  中国现代学术是在西方学术思潮的冲击与刺激之下,传统学术发生蜕变的产物。在流向上包涵着对传统的省察和对西学的回应两个方面。省察传统,必然要联系世界;回应西学,不能不联系传统。因而一开始就有一个如何处置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的关系问题。

  本来在古代学术发展过程中,涉及不同国度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碰到过这类关系,但并不成为问题,因为华夏文化的特点,向以强大的融化力著称于世,对外来思想初不以如何迎拒为意。显例是对印度佛教的吸收,一方面化作认知上的幽渺之思,另一方面易地嫁接,开出艺术与文学的灿烂花朵,直到后来演变为禅宗,完全变成本民族的宗教思想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外思想接触史上的奇观。

  但到了晚清,情况有所不同,西方思想如狂风暴雨般袭来。一时迎拒乏策,进退维谷,于是发生了激烈的中学西学之争。南皮太保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因应西方文化冲击的一种主张。仅就学术层面而言,这是一种文化防守主义,殊不利于学术本身的发展。可是谁曾想到,张氏的说法却成了近百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众说不尽的话题,每到东西方文化剧烈冲突之时,就有人重新议论一番。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人为的障蔽比实际分歧要多得多。王国维曾说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根本否认中西在学问上会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结论是“学无中西”。

  请注意,王国维讲的是“学”、“学问”,不是泛指东西方文化。文化联系着人种和民族,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但学术上的广狭深浅密疏与文化的异同不能等量齐观。由于文化背景殊异,所处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有别,中西学术思想的表现形态和思维惯性纵使参差互见,学理的正误和心理的规律,应该是殊途同归,化百为一。王国维提出中西学术“互相推助”说,反对把两者人为地对立起来,甚具卓识。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序言里亦曾说过:“东海西海,心理悠同;南学北学,道术末裂。”此联可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中学西学之争下最后断语。

  实际上,现代学术思想必然是一个并纳兼容的具有开放性格的体系。所谓学术上的中西之争,无异于强分畛域,自结牢笼。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为学而不能与世界文化对话,算不得现代学者。王、钱两位现代学术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异口同音,殊堪玩味。

  4.新旧古今之辨

  只有洞明世事、空诸依傍的大家,能够越纷沓而执一,不为新旧之说所惑。

  如果说中西之争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必然遇到的问题,那末新旧古今之辨比中西之争要古老得多,只不过发展到清末民初表现得更为激烈。当时社会变动加剧,思想波涛汹涌,新党旧党、新学旧学,人人说得口滑。而时尚趋新,人情恋旧,中外古今歧见旁出,学问之道遂为此无尽的争论所蔽。只有洞明世事、空诸依傍的大家,能够越纷沓而执一,不为新旧之说所惑。散原老人在谈到父尊陈宝箴时说过:“府君独知时变所当为而已,不复较孰为新旧,尤无所谓新党、旧党之见。”陈寅恪为学为文,也是有宗无派,“惟偏蔽之务去,真理之是从”,殊不以新旧为然。义宁学风,祖孙三代一以贯之。

  王国维在驳难学术的中西之争和有用无用的同时,对新旧古今之辨也有极透辟的说明。他把学问分为三大类,即科学、史学和文学。他认为三者之间互相有待,不必自设畛域,是丹非素。斤斤于古今新旧的畛域难通,是学者的自蔽,大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况且学术上的新与旧、今与古,彼此之间总会有连结贯穿的思想脉胳,今由古时来,新自旧中生,主要看是否合乎科学,接近真理。1961年,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主任诗人吴宓,赴广州中山大学探望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长时间交谈后得一结论:“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决不从时俗为转移。”此一结论代表着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真精神。而吴、陈两位,就是王国维遗嘱托为处理书籍实即文化托命之人。

  王国维写道:“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说得激切而不留余地,可见其体认之深。但这个问题当时后世是否已获致解决?应该说没有。几十年后提出的“厚今薄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毋庸说也是因应此一问题的一种对策罢。单是在学理的认知上就蒙上这许多障蔽,而且左撦右挦,不得廓清,宜乎中国现代学者难于以学术为宗基求立命安身也。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