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甘肃省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07:48 经济参考报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从2001年起开始组织实施“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六年间,国家共投入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专项资金9.1亿元,对甘肃省12个市(州)73个县(市、区)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20.8万人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异地搬迁:啃下最难啃的扶贫“硬骨头”

  王仲梅是甘肃省靖远县刘川乡来窑村米梁社的一位普通移民,在2005年从这个县若笠乡中塬村山后社搬迁过来之前,由于中塬村地处深山沟里,干旱少雨,不要说庄稼没有收成,就连吃水都成问题,从20公里外的地方拉水吃,每年光运费就得300元,连续多年干旱,她家生活十分困难。来窑村一位村干部说,王仲梅当年搬迁过来的时候,全部家当一辆三轮车就装下了。

  在上世纪之末,甘肃作为全国扶贫的主战场,像王仲梅这样的贫困人口还有756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中的大多数,都居住在深山老林、旱塬荒滩,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囿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解决这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甘肃省发改委以工代赈办公室副主任杨澍说,为了让贫困农民能过上好日子,除了送钱、送粮外,甘肃省曾投入巨额扶贫资金,在靖远等县的一些山区修山路、架电线、建水窖、上马小流域治理等工程。但在付出九牛二虎之力后,一方水土仍然难养一方人。

  “生活在石山区、深山区、极度干旱区的贫困人口,该送钱物的都送了,该想的办法都想了,可还是年年扶贫年年贫”,杨澍说,“山里人靠山吃山的行为,又加剧了生存环境恶化趋势,使山区群众的生活陷入了山越‘靠’越贫、人越吃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根除的贫困,使大山不堪重负,农民致富无望。”

  记者了解到,从2001年起,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啃下扶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

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探索。

  政府主导:移得来 扶上马 送一程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观念,使得迁移地区一部分群众对远走他乡犹豫不决。有的想迁移,却受困于经济条件而无法挪足。况且医疗上学等这些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就像大山一样横亘在贫困农民的心头。

  据了解,为了帮助移民实现顺利搬迁,甘肃省政府专门制定了《甘肃省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决定对搬迁群众按人均3500元至5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同时,对搬迁群众在土地政策、税费政策及户籍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倾斜扶持。

  近年来,从陇中到陇南,从河东到河西,甘肃各地依托试点工程资金,积极利用退耕还林、教育、卫生等资金,在管理渠道不乱、资金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打组合拳”,大量的移民开始搬离故土,走进他们曾经陌生的地方。

  会宁县河畔镇两迎水村汶家坪移民新村在建设前是山大沟深、一片黄土荒滩,2005年开始进行改造修建以来,现在的乡镇已经基本成型。记者来到汶家坪新村北二社汶坪西社的李景乾家里,李景乾刚从地里劳作回来,他告诉记者,政府不但帮助他们搬迁出来,还“扶上马,送一程”。李景乾所说的“扶上马,送一程”就是当地政府在移民迁入以后,千方百计组织移民劳务输出以增加收入。李景乾和他的儿子被会宁县劳务输出机构输送到外地打工,一年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

  会宁县河畔镇劳务输出工作站站长史宏国告诉记者,他们积极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并且与一些大型建筑公司联系,鼓励他们多为当地的农民解决打工问题,让农民打工放心,也让用工单位安心用工。在甘肃,政府的帮助让移民吃上了“定心丸”,移民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始安心生产,并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贫困移民: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移民居有屋,耕有田,这只是对移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才能够帮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何让移民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有一个更好的将来,成为甘肃省各地在“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党委书记卢兆宾介绍说,2004年5月,定西市对南川村四社、十社、小岔口村九社共191户802人采取整社搬迁集中安置的办法,安置在安定区鲁家沟镇移民示范点。记者在该移民定居点看到,现在的村民绝大多数已经脱贫。统一修建的房屋宽敞明亮,移民小区已成为当地农村最好的居所。移民点里道路平坦,村委会、学校、卫生所、水电设施一应俱全。

  卢兆宾告诉记者,镇政府在帮助移民建房之时,就要求前后院分开,在前院开店铺,后院发展养殖业,养羊养兔子,县扶贫办还给每户补助1000多块钱,帮助移民建沼气池,既干净卫生又省事。

  在鲁家沟镇移民崔明家里,记者看到崔明已经建成了一栋二层小楼,家里窗明几净,房前屋后种上了树木,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崔明告诉记者,现在他家发展养兔业,养了1000多只獭兔,一只獭兔肉能够卖10元钱,皮子卖30多元钱,仅养獭兔一项,他每年就有20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记者在甘肃省靖远、景泰、会宁、定西等地的移民异地搬迁示范点采访时看到,有些移民点已经修建成型,有些还在建设之中,而搬迁进新居的农户已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已建成的移民点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难题也都逐一解决。

  甘肃省发改委副主任常振国说:“多年来,甘肃通过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在组织领导、搬迁方式、安置模式、项目管理、后续发展等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但目前甘肃省异地扶贫搬迁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他说,甘肃全省还有82万贫困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特别严酷的石山区、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林缘区和极端干旱山区等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需要实施异地扶贫搬迁。

  常振国说:“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问题,国家应该扩大试点规模,并且在时机成熟之后在贫困地区加以推广。”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