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依靠自主创新制造业寻求跨越式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 15:31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邵昌平报道

  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装备市场的快速、健康、良性发展,对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对促进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重大技术研发和承担重大装备研制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规范外资并购我国骨干企业政策,打破所有制界线,推进产学研结合,出台了鼓励、引导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的具体政策措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整体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今,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已经能够生产出一批世界水平的产品,例如,大秦线10000吨的重载列车装备;三峡工程的700兆瓦、转轮直径10米混流式水电机组;秦山二期工程的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50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2000万吨/年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宝钢三期工程250吨氧气转炉、1450毫米板坯连铸机、1420毫米冷连轧机和1550毫米冷连轧机;年产52万吨大型尿素成套设备;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6000米沙漠石油钻机等……电力装备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制造体系;冶金装备已能成套提供年产8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设备;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达到90%;数控机床和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质量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在电力、钢铁、石化等工程建设领域,国产装备价格一般比进口同类设备低1/3,具有明显的

性价比优势。在装备产量和技术水平双提高的同时,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沈鼓、大连机床、华中数控等一批具有核心
竞争力
的大型企业集团茁壮成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宗产品订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制造业大国。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最根本的差距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装备工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

知识产权,产业主体技术仍然依赖国外,大量先进设备仍主要依靠进口。

  “十一五”注定是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点睛之笔。

  “十一五”将为我国的装备工业带来产业政策的转机。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促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大对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确立合理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进口装备的同时,引进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并支持国内企业尽可能多地参与分包和实现本地制造。

  装备不强则国不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正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孜孜追求的目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