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企业群体性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5日 08:44 保监会网站

  20年前,10亿元即是中国企业的极限。10年前,中国当时的企业巨头也不过100亿元。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企业已经超越了1000亿元,更有无数企业,在其未来的5年计划里,将打造千亿帝国作为其远景目标。在未来,中国企业将普遍崛起。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大,只有置身于浩瀚的海洋,才有可能成为超级蓝鲸。自加入世贸以来,中国企业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参与世界竞争的主观意识,但前提条件是,一定要先在本土做大做强。这一轮物价的上涨和国民收入的提高,给中国企业参加国际大考创造了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在2007年世界500强的榜单中,中国非国有企业无一家上榜,而上榜的几家国有企业,也仅仅是依靠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和超大的规模取胜。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没有世界品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目前的商业社会还没有参天大树赖以成长的丰沃土壤,因为中国国民消费能力偏弱;另一方面还在于中国企业缺乏一种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收入水平的限制,制约了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品质的改善,由此导致低端商品长期横行于世。价格战风行了十几年,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去投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也有一些敢为天下先者,如一些家电企业曾积极宣扬液晶、等离子电视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然而,这无非是商家的一厢情愿。在国民收入没有得到大的改善之前,妄谈消费升级一定会遭遇这个结果。完全可以说,由于消费能力的不足,造成了中国企业在规模、技术、品牌的全面落后。而在一些高档消费品领域,严重的生产过剩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实际需求并没有原先估计的那么乐观。国民收入的限制,使汽车之类高档消费品,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在一般家庭普及。国内汽车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能达到三四十万辆的产销量已属难能可贵,更不要谈在国际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毕竟,国外一个汽车巨头一年的销量就可以顶上中国全国的销量。日本丰田于1968年开始进军美国市场,而早在1962年丰田产量就已经达到100万辆,丰田花冠轿车还曾经在日本本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汽车普及运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现代汽车在开始国际化步伐之前,本土产销量也已经越过百万大关,基本未出国门就已经成为世界性汽车巨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将遭遇一道人才难题。众所周知,国内人力资源成本与国外差距甚远,制约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吸引一流的人才。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海外生产和80年代开始的全面国际化战略,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因素,就是当时日本国内工资水平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已经大为缩小。试想,中国企业如果参照现有的工资水平,到国外投资办厂,可能连个清洁工都请不到,这当然会大大影响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其解决办法也只有一条——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借以吸引一流的人才。中国目前一些跨国经营的企业如海尔和联想等,已经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国际竞争更在于国际性人才间的竞争。而在本次的通涨过程中,中国企业将获得两个巨大能量。一方面是通涨所带来的适度的利润,将使中国企业有望普遍增强其技术能力,并最终完成普遍的产业升级,改变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肇始于员工的普遍加薪,国民收入的增加与内需的迅猛增长,必将使中国企业获得极好的发展壮大的机会,并最终走到国际企业的竞技场上。[][41]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