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人城和谐:魅力写在长治人的脸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 08:56 中国经济时报

  风能进雨能进黄土不能进

  ■长治的“共和”路线之一■本报记者张鲜堂张帆

  风沙肆虐的黄土坡、荒山秃岭的太行山,再加上煤堆儿上的山西,古老的华夏历史,总是厚重而荒凉。

  然而,就在这片充满历史沧桑与神奇的土地上,长治,这座有着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史前神话,以及有著名的“上党战役”红色历史的北方黄土高原城市,给众多外地人的第一感觉,居然是绿得出人意外。

  这里没有北方惯常的黄土、风沙与干旱,只有一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以及正在打造中的三晋第一靓丽名城,申报中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中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部生态名城和北方最佳

宜居城市。而那句“神农定居地、长治久安城”的魅力城市口号,让许多人记住了这个集北方城市粗犷豪迈和南国城市阴柔秀美于一体的北国之城。

  如今,环境友好、人城和谐正成为引领这个城市成长的核心价值观。它的执政者中共长治市委书记郭海亮对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城市的本质是追求美好与和谐。实力是内在基础,魅力是外在形象,两者融合就是一个和谐的城市。

  绿色之城

  城在森林中,人在花园里,行在绿阴下,乐在芳草间。这是外地一位学者看过山西长治满眼绿色后情不自禁的感言。

  而对长治市建设局局长李秀亭来说,为了这个绿,他的权力变“小”了。2007年元旦刚过,长治市园林局宣布成立,而其前身正是市建设局园林处。

  专门为绿化成立一个局?这个变动,与长治自2001年以来,连续多年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全市面貌发生巨变,全市园林绿化品位大大提升的背景直接相关。2006年,长治市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成立一个独立的局也是为了让长治园林绿化建设趁热打铁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的长治已经形成“三圈簇拥”的绿色格局:以五条绿色防护屏障为标志的城市外围生态圈,以环绕主城区的河道绿化为标志的中间生态圈,以中心区的历史文化景点绿化为标志的内核生态圈。在这三圈之中,更有“三个皆绿”:街街皆绿,院院皆绿,处处皆绿。而这些绿,不是一时之绿,不是一季之绿,而是四季有绿。

  “20年前,我刚来长治时,这里环境很差,穿件白衬衣,一天就黑了。现在穿几天都不会脏。”长年在长治做生意的一个外地老板对记者说。

  给黄土披上绿装,长治市委市政府下这个决心并不容易。而为了这些绿,长治有着不同寻常的思路与做法。

  李秀亭告诉记者,现在长治市的大部分绿地都采取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从而是租用而非征用百姓土地的方式。通过这种“租地绿化”模式,以前征一亩地所需花费,现在可以租来60亩地,绿化面积扩大了60倍。采取这种方式,政府先后租用了3000多亩土地,新建了太行公园东门和南门景区、紫坊植物园、关村园林苗圃等一批游园绿地。

  思路再拓宽,在全长36公里的东南西北外环路两侧,政府提出“谁种植谁所有”,于是农民积极性大增,全部种植经济林,建成了30-100米宽的防护林带。

  本是“黄土高坡”,但长治市委、市政府却提出:城里要比城外绿,城市黄土不见天。于是市区所有黄土裸露的地方都植上了树,种上了草,几年过去,长治城的黄土的确难以见天了。

  在长治,不管是大街小道,以国槐、白杨、油松、合欢、丁香等乡土树种为主的行道树绿化普及率达到97%,形成了一街一景的林荫道路系统,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浓荫蔽日。

  造绿更要护绿,新上任的园林局长樊志新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到街上转悠,谁要损坏一棵树,就让他补种十棵树。为此园林局除建有专门的绿化管护队伍外,还有专门的园林监察队伍,有门前绿化三包责任制等长效机制。老樊说:“我这后半生就‘归隐山林’了。”

  放眼市区,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阴,面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在穿城而过的河道边,有迷人的绿色游园;在城市中心,有醉人的绿色广场;在住宅小区,有小型绿地;在主要道路,有沿路绿带。绿色在城市里生根了,黄土高坡不再是长治的符号。

  宜居之城

  从吕梁山走来的长治市委书记郭海亮初来长治便被这里宜人的气候条件所触动,山西哪里还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它变得更美呢?

  去年召开的长治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他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把长治建成以东山西水、南秀北美为特色,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绿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三晋第一靓丽名城和中部生态名城。

  城在山水之中,山水在城之中。不是让人进城找公园,而是让城市变成一个大公园,这成了长治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独到之处。

  如今在长治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及外围,有三大公园——

  东面有一个4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面有一个45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城市西南,有一个21平方公里的木化石森林公园。

  城市内环,有绕城水景园林群——建成了滨河、紫东、紫西、北关桥等一批沿河游园,并和太行公园、紫坊植物园、人民公园贯穿衔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大水面大绿色,空间悠闲的现代城市景观。

  长治人没有为园林而园林,也没有为创建而创建,有了园林,还要一个个都让其开放,是为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兴建园林。

  他们按照500米的绿地服务半径,每年建设10-15个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小游园,形成布局合理、总量适宜的城市绿地新格局。

  近几年来,全市共新建广场5个,游园42个,环岛绿地6块。目前,全市共建成特色游园163个,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20多公顷,须知,长治城区只有45平方公里,平均1平方公里就有4个游园。

  在163个游园里,90%都安装了健身器材。在市区的主要街道上,可随处找到健身点;在靠近城郊的地方,同样有健身点。甚至在农村,也有健身点。市民只要上街,无论早晚,出门就有健身处,决然不会超过250米。全市还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500万元,修建健身路径2000条,可同时为几万人提供健身场所。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长治市委、市政府关注全民健身的结果。市委主要领导当年曾提出一个口号:让健身器材上街,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网络。

  这个“上街”,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相当具体的要求:市民出门50米到100米,就要有小游园,要有健身器材,要有石凳石墩,就近可以进行健身活动。

  这个“上街”,更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跟着有资金的落实,市财政拨有安装健身器的专用款,对单位安装健身器的有补助款,并有奖励政策。这些健身场地,都是全天开放,免费开放,定期检修。

  长治城市建设的规划理念是——低密度、高绿化、多功能,把长治建设成为北方地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化城市。

  为了宜居,长治市规定,新建住宅容积率最高不得超过2%,旧城改造不得超过2.5%,绿地面积不得少于35%;

  为了宜居,新建住宅楼一般不超过6层,间距比例不得小于1∶1.3。

  长治政府官员说,住宅不造高楼的考虑有三:其一,不利市民生活。其二,不利城市生态。其三,不利平抑房价。

  长治政府官员对建造住宅还有一个说法:要让居者有其房,还要让居者有宜居之房。老百姓买一套房子不容易,要尽量让人买到称心之房。

  灵水之城

  长治城里有四水穿街而过,这四水是: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东防洪渠。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内河水系,把城区包了一个圈。而早先的石子河和黑水河,河道污染严重,两岸臭气冲天,市民连门窗都不敢开。

  进入新世纪,长治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山水园林文化型城市”,下决心把城里的污水彻底治理,实施了石子河、黑水河为主的“三河一渠”综合治理工程,河道治理7公里,污水进入了地下管网,上面实现了清水回流,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河道绿化风光带。

  2007年春,黑水河综合治理工程与国内知名的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保护、黄山市南滨江水景观综合整治等41个项目一起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我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最高规格的单项奖,是对在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城镇、单位和个人而设立的奖项,综合反映城镇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总体成就。

  如今的黑水河是一个相当漂亮的水上公园,漂亮得让人眼花缭乱。河中有景,有岛,有船。只见:河边有绿地,有乐园,有广场。

  长治人改造了黑水河,也改造了长治的小气候,使两岸的空气湿度提高到60%-70%,构筑了一个崭新的滨水空间,把北国高原变成了江南水乡。

  黑水河、石子河的治理,使得河道两岸的土地大幅度增值,过去无人问津的两岸土地,如今成为吸引投资商的宝地,很快建起了商业超市、购物广场和大酒店等,以及一批公共设施,形成了以河道为中轴线的多产业蓬勃发展的繁华城区。

  为了让城市更加整洁,长治市还新建了一座垃圾填埋场,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600吨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成为山西省第一家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新型环保工程项目。同时,完成投资15587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建成了13.5公里的截污管网,污水处理由原生化处理2万吨/日,增为二级处理10万吨/日,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5%。长治还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上大做文章,市区没有一家重污染企业,盆地下面不允许煤矿开采,市区以轻工业为主,实行清洁生产。经过严格的环境治理,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06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5天。

  长治市环保局局长李新春给记者提了个问题:你们没有发现长治的蚊子很少吗?他很骄傲地说:“那是因为河道没有臭水了,蚊子自然就少了。”而更让他骄傲的是,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595座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排名中,长治再次位列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之首,其中医疗危险物集中处置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排名全国第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排名全国第8。

  生态之城

  “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它应该是美化人、陶冶人的家园,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这是长治市委书记郭海亮在今年“两会”提交的一份《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议案》。

  出长治市区西北数公里,从公路边两块巨石形成的石门拐进去,就是一个水乡之地:茫茫水泽,浩浩烟波,苍苍蒲苇,声声蛙鸣,鸟鸣林枝,人游画中。这样一派骤然现于城市之边的迷人风光,便是长治太行湿地公园。

  6月11日,国家建设部批准长治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这也是山西第一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用数字来讲,整个湿地面积为45平方公里,水面达17平方公里,整整是杭州西湖的3倍,纵横交错的河流时分时合,湿地遍布各种植物,融合了湿地湖泊、沙滩、丛林,是一个纯粹的少有的原生态湿地。

  这个湿地,如今已经成为长治的“城市之肾”,也成为市民的又一个休闲好去处。老百姓说,长治有这么块湿地,是长治人的福气。

  “搬出所有企业,拆除所有建筑,就是道路也要用木板或其他纯天然材料铺垫。”这是长治市市长杜善学对长治湿地保护提出的“过分要求”。

  为把长治人引以为豪的长治湿地保护好,去年10月,长治市启动了包括上党盆地在内的“两地”保护工作,今年又针对湿地萎缩和无序开发的现状,组织开展了湿地保护环保专项行动,力求做到“无为而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谈起目前的建设思路,市长杜善学对记者说:去年以来我们把“标志性建筑、精品工程、文化品位、现代化气息”摆在城市建设的首位,在抓好新闻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气象雷达塔、城南生态苑、客运东站、炎帝广场、六府塔、潞安府衙、图书文化广场等重点标志性工程的同时,把开发建设城市新区作为重中之重,高起点定位,跨越式发展,协调式推进,5年内构筑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城市框架,10年内初具规模,建成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大气典雅的省内一流新区。在大力建设市区的同时,也要把城区建设的这套理念推广到长治各县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去,把整个长治打造成为北方地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家园”。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