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百姓跪求治污凸显权利的式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08:44 中国经济时报

  ■孙立忠

  今年5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副局长熊跃辉参加的检查组到达安徽蚌埠鲍家沟,鲍家沟正在开闸放水,闸下至淮河形成的厚厚泡沫,浩浩荡荡足有1公里,污染状况触目惊心。听说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来了,一群当地百姓跪下了,目的只有一个,请求治污——他们为了污染问题已经上告了10年,“市里来查过、省里来查过,可就是不断地查不断地排污”。(7月4日《中国青年报》)

  跪求,是请求他人的恩赐。百姓跪求高层官员督促地方政府治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主人”跪求“仆人”。这是怎样的无奈!这又是怎样的不堪!

  面对健康遭受污染严重损害,公众本应该做的是高调、强势问责,行使宪法赋予的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让自己选出的

人大代表向相关政府及部门提出质询,对相关官员进行罢免。但现实是公众的环保主体地位还没有从根本上确立,宪法赋予的种种权利,有时还处于休眠状态,无法充分行使,还不能有效地制约权力。于是,“跪求”便出现了。这实在是公民社会不应出现的景象。或者,这也反证出我们离公民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

  “跪求”凸显出的是权利的式微,折射的是公众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在这样的语境下,寄希望于上层的拯救自然就成了常态。然而,靠上级约束下级却是以“寡”来监督“众”,覆盖面小、问题解决滞后等就不可避免。

  而且,来自上级的督促也不见得管用。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坦承,(最近实行的)“流域限批”已是“最后一招”——“是我们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再狠一些的我们没有了”。治理的乏力感溢于言表。就现实而言,环保总局对于基层官员的乌纱帽是无权决定的,后者的命运更多还是由上级领导来决定,并由地方人大来履行任命或罢免的程序。在地方上下级官员利益纠葛之下,治污不力者并不必然会受到严肃处理。如此一来,“跪求”的结果只能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在谈到污染治理乏力问题时,人们往往会归咎到不健全的官员政绩考评制度上来——环境指标没有真正纳入考评制度,或者说即便纳入但环境指标的位次也远不如GDP指标靠前,导致一些官员为了追求短期政绩而忽视污染治理。其实这里仍然是一个公众权利式微的问题,权利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现,民意无疑就是最好的考评,民意就能决定官员的命运,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时时被轻忽。

  “解决中国严峻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来自于公众,环保的公众参与不能够停留在种树植草的层次上,而是应该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各类环保公共事务进行深度参与。”潘岳先生前不久还曾作过如上表示。此言极是,切中了问题的肯綮。不过,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激活上述这些权利,让官员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来自公众的压力,从而真正做到对公众负责。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