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眼镜之都”在温州南翼悄然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 23:39 中国经济时报

  编者按:一个只有7万多人口、60.2平方公里的江南小镇,虽名不见经传,但其5万余人的眼镜销售大军遍布全国各地,并创造了年逾100亿元的眼镜销售额,占据全国眼镜销售市场的半壁江山。马屿因而被称为“中国的眼镜之乡”。这个有神奇色彩的眼镜之乡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创业历程?请看本报近期推出的“解读马屿中国眼镜之都”系列文章。

  ■解读马屿“中国眼镜之都”上■本报记者林春霞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考察温州时,就惊叹于温州繁荣的小商品市场,并潇洒挥笔而成《小商品大市场》的文章,对温州人敢于天下先的创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果说,有着“中国民营经济之都”和“小商品之都”美誉的温州,留给人们的启示是惊叹,那么,位于温州南翼、瑞安中西部的马屿,这个仅有7.3万人口的江南小镇,以其5万余人的眼镜销售大军遍布全国各地,并创造了年逾100亿元的眼镜销售额,占据全国眼镜销售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眼镜之乡,又是怎样以小商品创造了中国的财富奇迹?

  “中国眼镜之乡”的由来

  眼镜是日常生活中极不起眼的小商品,小商品却蕴含着大市场。马屿人最初就是靠眼镜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不了解马屿镇的人,也许以为马屿这个眼镜之乡是车水马龙的江南繁华城镇,家家户户在生产眼镜,是中国有名的眼镜生产基地。殊不知,马屿却是温州瑞安市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最早以人们外出经销眼镜而闻名。

  上世纪70年代末,马屿曾是个穷乡僻壤,人多地少,马屿人为了生存,背着行囊,挑着眼镜货架,奔波他乡,四处流动摆地摊。不管严寒酷暑,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身上挂满眼镜,在外乡的大街上站着叫卖。那时,他们不仅要逃避有关部门管理人员的驱赶和处罚,而且还要遭当地的一些地痞们的欺负和敲诈。尽管如此,这比在家乡穷死强几百倍,他们还是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地煎熬着这样的日子。

  日积月累,一些早期出去闯荡市场的人,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开始从“地摊游击战”转向“店铺经营”,从散兵游泳式作战到连锁经营。同时,他们也成为制作眼镜的师傅,成了家乡的能人。为了帮助家乡的亲戚、朋友共同致富,这些人源源不断地把家乡新人带出去当学徒,并给学徒传授技术,帮助学徒开店。这样,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马屿的眼镜销售大军日益壮大,从原先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几万人,销售足迹遍布国内各大城市。

  因此,随着马屿人眼镜店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蔓延,马屿的“眼镜之乡”美名也油然而生。

  “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

  马屿人将眼镜推销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如今,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星罗棋布的眼镜连锁店,随处可见马屿籍的老板和师傅。不仅如此,马屿人还将眼镜加工厂开设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国内著名的眼镜集散地,从眼镜销售商转向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

  如今中国人使用的眼镜中几乎60%以上出自马屿人之手,马屿人开设的眼镜专业连锁店和加工厂遍布国内外。马屿人靠小小的眼镜书写了财富的奇迹,他们不仅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家庭,也成就了一个地方的产业。

  如今的马屿今非昔比,早已不是过去的穷乡僻壤,而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和温州市现代化建设试点镇,并分别被国家有关部委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国重点镇以及省级文明镇、生态镇和体育强镇。此外,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特别是眼镜加工业成了马屿镇的特色和支柱产业。

  当然,与在外经营眼镜的马屿人相比,目前马屿本地的眼镜厂家虽规模不大,尚未在国内形成大的气候。但跟国内任何一个生产或经营眼镜的城镇相比较而言,马屿人经营眼镜所分布的地区、从业人数、店面规模、经营眼镜声势之浩大、外向联系之频繁都是空前的。几万人的眼镜销售大军遍布全国各地,年销售额逾100亿元,占全国眼镜销售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屿作为中国“眼镜之乡”是名副其实的。

  因为当初创业的艰难和辛酸,因为今天获得财富的喜悦,如今马屿人喜欢在自编自娱的三句半快板中如此咏唱——

  “哪里有马屿人

  哪里就有眼镜

  连外国人也知道有个

  马屿眼镜

  想当年卖眼镜

  走南闯北单身一人

  摆地摊沿途叫卖

  苦了没门

  ……”

  朗朗上口的三句半,不仅道出了马屿人创业的真经,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忆苦思甜的质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