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毕舸:由郁知非事件掀起足球国资保卫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毕舸

  东方网5月21日消息:记者近日从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上海市监察委员会获悉: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上海国际赛车场经营发展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郁知非,在担任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兼总经理和上海申花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俱乐部、公司资金,用于支付个人购房款等被双开,行为涉嫌犯罪,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大名鼎鼎的郁知非,曾经一手塑造了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的辉煌历史,1995年上海申花足球队在“谁能横刀立马、惟我范大将军”的风暴中横扫足坛,从此成为中国足坛的顶尖球队之一,郁知非功不可没。

  然而,辉煌的背后是灰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俱乐部、公司资金,用于支付个人购房款等”是赤裸裸的贪污腐败行为,大权独揽的郁知非,居然可以将俱乐部、公司资金用于自己买房子,可见当时

申花足球俱乐部的财务监管形同虚设。作为国有资产代理人的郁知非,非但没有如他自己所说,建立“足球职业经理人”的完善角色,反而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漏洞,谋取一己之私。

  时至今日,中

国足球各家俱乐部仍然未建立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城头变换大王旗”的频繁变动,使得某些俱乐部步履维艰。球员欠薪、罢赛,打假球和
赌球
“黑幕”不断,尤其是一些国资足球俱乐部,在体现出其财大气粗、挥金如土的同时,也附着了诸多“洗钱”之类的“小道消息”。虽然这些新闻未必全都属实,但其内在的利益关联纽带,确实需要包括司法机构在内的监管部门,进行严格调查,一旦发现证据就走司法程序,通过法律途径遏止“黑金”在足球圈内的蔓延。在这一点上,国外有很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更何况,在足球俱乐部股权转让乃至全盘易帜的过程中,由于目前足球俱乐部并非上市企业,其转让过程属于“单对单”的内部交易模式,其资产核算、转让方式、球员接受等相对不透明,不公开,话语主导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俱乐部普通员工与球员无从置喙,内部人利用各种环节为自己攫取利益,利用压低经营利润,操纵资产评估,非法融资等手法,使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

  早在2003年,鲍明晓、凌宁、赵时杰等作者,就撰写了《体育部门国有资产流失途径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一文,指出体育产业开发加大了体育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难度。

  体育产业开发以后,各级各类体育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含资金、实物资产和体育无形资产)开展投资、入股、合资、联营等经济活动逐渐增多,有相当一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资产,资产管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在体育产业开发初期,原有体育部门资产管理的方式和制度体系,无法适应和调解产业化实践中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体育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尤其是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职能紊乱、规则真空、行为失控将很难避免。

  因此,我期望“郁知非事件”能够成为一个警示信号,包括足协、国资委在内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主动在足球领域掀起一场“国资保卫战”。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推进国资足球俱乐部的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同时要规范国资足球俱乐部的产权改革,产权交易要实行公开化、市场化操作,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做到产权流动而不流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