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部崛起应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记者孟歌王永群合肥报道“在中部地区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中部各个条件大体相同的地区相互竞争中,产业配套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一个基本形式是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的产业集群。”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徽商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时表述的观点。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徽商论坛5月18日在合肥开幕。刘世锦做主题报告,安徽省副省长文海英出席并致辞。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400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出席了会议。 刘世锦说,中部崛起需要积极发展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机遇是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对此,刘世锦给予了分析。他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直接依托于中国经济结构近年来的一系列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一种有自己特色的可称之为“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在东南沿海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因此这一地区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在全国先走了一步。但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这一“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受到土地、劳动力、环境、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供给的冲击,其突出地表现为“地价、人价、电价”等上升,使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削弱。内在的调整出路之一是“转出去”,即寻找新的低成本区域,转到那里去生产。 但对那些准备承接这一产业转移的地区,包括中部地区来说,仅仅保持自身相对于沿海地区的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是不够的。许多问题需要从发展阶段的变化来观察和处置。刘世锦认为在这些方面需要注意许多问题,并就一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沿海地区成本上升的同时,中部地区的要素成本也在上升,有的地区上升得相当快,低成本的优势并不明显。这是由于一方面与中部地区竞争产业转移承接地区,有西部地区、北部沿海地区,还有境外的国家,竞争主体较多。另一方面,近几年,中部有些地方政府对地价、房价上升事实上持支持态度,虽然得到了房地产业较快增长、财政增收的好处,但忽视了本地区商务成本提高的事实,增加了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难度,对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其次,中部各地区之间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相互竞争,在大家都采取大体相同的优惠政策时,每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也就不会突出了。而对那些即便具备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的地方,也并不意味着有足够能力承接沿海拟转移产业,特别是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高的企业。他认为这中间涉及到地区产业配套条件问题。在中部地区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中部各个条件大体相同的地区的相互竞争中,产业配套能力将越来越重要。 最后,城市之间的竞争,通用性要素不可少,但形成特色、构成竞争力基础的往往是专用性要素。各地都在改善投资环境,但大体趋同,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小。只有包括产业配套条件在内的专用性要素多了、突出了,地区之间虽然会有竞争,但是一种错位的、差异化的,因而也是可持续的竞争,而不是同质的、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刘世锦认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一个基本形式是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但同时他又强调,在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中,应该有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个人(包括企业家、技术人员,也包括政府和中介组织中的活跃分子),有一个通过相互竞争、学习和合作而持续创新的网络,通常在技术、设计、品牌、供应链和分销渠道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尊重知识和知识产权的制度环境与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还应重视信用的机制和文化。他认为,这些因素或特征,是一般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所不具有或不充分的。 对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刘世锦将它们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对看的比较准或潜力比较大的区域和产业,可以适当超前的制定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规划。二是对已经具备较好基础和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其配套能力。例如安徽的汽车和家电产业,通过持续加强配套能力,可以吸引来更多的龙头企业。三是要重视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对各类企业,只要是合法经营的,都要一视同仁,特别是不要看不起小企业,产业配套大多是小企业搞起来的。四是要重视创新型企业,或者说“种子”型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人员、技术的流动,一个企业可以派生出十个、几十个乃至更多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四是重视按产业链招商引资,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适度向有利于形成高水平产业链和创新性产业集群的那些企业和项目倾斜。五是政府要提供更好的服务,特别是人员培训、技术创新和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