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领军山东经济的鲁商新势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 23:38 中国经济时报
——第三届山东企业家高峰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李小千侯美丽 他们,先国家能源之忧而忧,孜孜不倦地探寻循环经济的新模式;他们,从最小处做起,引领企业成为同行业中增长最快、最具竞争力和成长性的典范;他们,视创新为灵魂,勇于挑起民族企业发展的重任。他们就是商界卓越的代表,领导山东经济的鲁商新势力。 李长顺循环经济新解: 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资源、能源消费、转化的主体,尤其是钢铁企业,更是资源、能源消耗的密集型产业,所以,济钢总经理李长顺一直致力于建设循环经济型的钢铁企业。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济钢的吨钢可比能耗比日本钢铁企业高出40%以上。李长顺认识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路子是济钢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他提出了“钢厂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理念。 济钢首先拓宽了二次能源的开发利用范围。济钢利用二次能源的范围扩大到了回收所有副产煤气以及较大部分余热,并于2004年建成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一期工程,2006年二期工程建成投产。 济钢逐步实现了渣、尘从废物到低值资源、再到优质资源的价值创新。90年代前,济钢就堆积了一座80多万吨的大渣山,现在经过筛选不仅利用了其中的含铁成分,而且开发建设年产10万吨的钢渣灰分生产线,使环保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由“减法”变为“加法”。 有一串数字的递减最能反映济钢这些年来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的成绩:1985年吨钢综合耗新水达51.02立方米,1995年吨钢综合耗新水降到了21.77立方米,2006年吨钢综合耗新水只有3.59立方米。 姜卫东困境崛起的思考: 以小搏大,创新经营 2006年,五征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0.9亿元,流动资金周转率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比“十五”初提高3.1倍和178个百分点。从最初的一个小小的拖拉机站到如今销售收入几十个亿的大企业,五征集团走了一条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五征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60年的五莲县拖拉机站,1984年开始生产三轮车。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说,几年前的五征集团与同行业其他优势企业相比,底子薄,实力弱小,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产品也与其他厂家雷同。针对此,集团发动每一位员工,进行产品创新,率先推出了全封闭三轮车,第一家采用液压制动系统、加装暖风系统、研制推拉索变速装置等等。就是这些细节上的改进,五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卖点”。 “产品营销不是单纯的把产品卖出去,更不是靠最低的价格卖产品,而应该是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姜卫东的坚持。 谭旭光的品牌攻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当中国获得制造业大国的称谓时,中国企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仍高达60%,“中国制造”怎样才能升级为“中国创造”?潍柴动力在董事长谭旭光的领导下就开拓了这样一条道路。 谭旭光在引进世界内燃机行业最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了多项技术研发和改造,逐步掌握了发动机行业的制造核心技术,并追踪世界内燃机制造的最新进展,基本保持了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同步。 2005年,潍柴蓝擎发动机诞生。这是我国第一台全新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欧III排放大功率高速发动机,标志着潍柴在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已经与世界同步。2006年,潍柴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达到480马力、12升黄金排量的大功率发动机,改变了中国汽车特别是高档重卡长期以来都用“外国心”的历史。 没有世界级的企业家,就没有世界级的企业。张瑞敏、周厚健、姜开文、丁玉华、李建华……从这样一群山东经济浪潮中的弄潮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山东乃至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