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从聚变到裂变 能量的轨迹—中联重科成长启示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 11:0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16日电 题:能量的轨迹—中联重科成长启示录

  特约撰稿 薛伯清

  在中国工程机械的品牌星空,中联重科似乎总是收敛自己的光辉。

  行业里一出出折子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是热闹不绝,而中联重科依然从容于“至诚无息,博厚悠远”。

  但这一切,无改于中联重科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利润率最高的、最具成长性的企业。而对于湖南的新型工业化战略而言,中联重科的成长甚至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兴盛。十多年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只是中联重科一木独秀,如今年销售收入已达数百亿元,产业集群已是生态莽原。

  是否讷于言者,必敏于行?

  先哲有言:山不到我面前来,我就到山的面前去。让我们走近中联重科,去探究中联重科能量爆发的轨迹。

  4700米,这是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的分界点,也是中联重科能量爆发的高峰。而中联重科的竞合理念正是这种能量轨迹的出发点,拒绝“红海”,中联人的心中始终是产业发展的蓝色梦想。

  青藏铁路,是一条天路;

  拉萨则是现代中国人荡涤心灵的地方。

  心灵的洁静,在某种意义上来自于对肉体极限的超越。

  人直立于天地之间,有对大地的依恋,也有对天空的渴望。

  要理解中联重科,就首先尺度一下她曾经达到过的高度。

  机械设备如同一个人,在缺氧条件下也会运行艰难。青藏铁路要修建成功,就必须有与其高度相匹配的筑路装备。

  国外进口的筑路装备,同样也不能满足青藏高原的施工条件。

  这就是一个征服高度的事业。

  上个世纪70年代,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老一辈科研人员和中科院、铁道兵的专家一起进行青藏铁路施工机械试验工作,为青藏铁路二期施工打下了第一个勘探桩基孔。

  2001年初,中联重科决定为修建青藏铁路研制高原型振动压路机、高原型混凝土泵、混凝土布料机等高原工程机械。

  2001年8月,中联的高原型振动压路机在青藏铁路沿线西大滩,通过了机械工业高原工程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检测和认证。也就在这个月,中联的高原型混凝土泵运往昆仑山口隧道工地。而后,中联成为青藏线上混凝土泵所占份额最大的供货企业。

  青藏线海拔4000米以上的施工段,绝大多数是中联的压路机,海拔4700米以上的施工段,全部是中联的压路机。

  记住:4700米,是工程机械装备业的世界高度,是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的临界点。

  让我们暂时告别对高度的景仰,再度回到对中联重科出发之处。

  在湖南长沙,从黄花机场到市区不足15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与山河智能三家工程机械装备业上市公司。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一产业格局很自然让人想起美国的汽车名城底特律:在那里聚集了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三大世界级汽车制造商;底特律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之城。

  长沙,这一历史名城,有一天城市的别名会不会是“装备制造之都”?这不是不可能的。三家上市公司,行业年销售额达300亿元人民币,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工业支柱。

  独木难成林。林者,生态之谓也。

  中国工程机械装备企业多数以城市名作为企业名或品牌名的限定词,如徐工、柳工等。在这些城市里,品牌都是一枝独秀。只有长沙的工程机械装备业在上演“三国演义”。

  长沙的“三国”之所以能够鼎立,是因为各品牌间有着独特的气质。

  中联重科,科研院所的血液里流淌着老成持重,科技人员创业型企业又为其平添了坚韧与无畏。

  三一重工,以民营企业所特有的灵活机制而在产业内迅速崛起,外向奔放。

  山河智能,以中南大学为背景,游走于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之间,在挖掘、桩工机械领域中异军突起。

  人们说,因为有了中联,三一从娄底山区来到了省会长沙,因为有了中联和三一,工程产业从此有了跨越式发展的磁场,各种要素的汇集使山河智能一蹴而就占有一席之域。

  细细品尝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居然有魏、吴、蜀的遗韵。

  《三国演义》的精妙,总是在各国的合纵连横之间。到了司马氏灭蜀平吴之时,故事也就没有多少看头了。

  从中国机械装备业的大势来看,打造世界级品牌的课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长沙的工程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很可能就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业世界级品牌的摇篮。

  世界级品牌是一支蓝水海军,需要自己的航空母舰。只有在一个产业集群中,才能完成世界级品牌所必须拥有的装配线。

  简言之,长沙拥有中国最完善的工程机械装备业世界级品牌的生态。

  这一生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良性的竞争。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相传古时日本的渔夫从远海捕捞回来后,大多数渔民的鱼都会死于船舱。只有一个渔夫的鱼会活着回来。因为这个渔夫在船舱中放了一条鲶鱼———吃鱼的鱼;因为有鲶鱼的存在,其他的鱼要不断地游走,因此他们呼吸了大量的氧气,所以存活下来。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象其他的渔夫的鱼为什么会死。

  这就是“底特律之谜”的答案。

  我们到目前为此,尚不能判断长沙的机械装备业谁是吃鱼的鱼,谁是被吃的鱼。

  可能这一提问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共生本来就是生态的本质。

  竞争的意义就在于:任何良性的竞争,都或多或少地提高了竞争各方的生存质量。

  这就是“长沙之谜”的答案。

  从中国家电业的发展来看,海尔与海信同在青岛;万家乐与万和同处顺德;而美的与格兰仕则仅有一条马路之隔。

  看来,冤家聚头,才真正的是前世修的缘。他们相互竞争,又相互成就。

  竞争,决非生态的全部。

  产业集群的形成,又形成了资源集约、人才集约、市场集约、信息集约、文化集约。

  集约是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则使得资源、人才、市场、信息、文化保持着充分的活力。

  产业集群之所以有类反应堆的效应,就是因为他们都具备了控制与导向的功能。所谓能量就是秩序;能量的反面就是熵,通俗地说,就是混乱度。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为人们带来了乐观的希望:在混乱达到某个临界点上,会重新生成新的结构。

  按此原理,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只不过是一个区域内新的结构生成的前奏。

  而人为地去消除行业内尤其是同一区域内的品牌竞争的行为,都是没有理解到产业资源配置的内在规律。

  中联重科的掌门人詹纯新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世界50强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两个企业同在一个城市中绝无仅有的。但这不是一种现实的无奈,恰好,这是湖南工程机械的幸运。”这已经清晰地表达了中联重科对产业生态的认知,也表达了对业内竞争的态度。

  这是“和”者的竞争视角。

  工程装备制造业所涉及的范围之大,是任何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占这一市场。在同一市场之内,尚且有高、中、低端市场之分。正是要去满足不同品类的市场、不同层次的市场的需求,才需要产业集群。

  因此竞争的背后,是产业发展的和谐。屠格涅夫的名言是:让大狗叫,也要让小狗叫。这是针对言论自由的,同样也适用于产业格局的判断。

  如果中联重科是长沙工程机械装备业的“通用”的话,那么这丝毫不否认“福特”与“克莱斯勒”的价值。

  在底特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对抗丰田的入侵时,利益是一致的。长沙工程机械装备业诸雄,在对付跨国公司市场扩张时,利益同样是一致的。

  强者构和,弱者求和。

  中联重科的成长启示,就体现在对自己成长环境的主动把握上。

  身处中国工程机械装备业的“底特律”,中联重科没有盲目地追求规模上的扩张,而根据企业发展的节律与自身的同化能力,有目的地进行企业间的重组并购。

  中联重科“和”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在对同城行业的重组,也展现在对待业内轰动一时的“徐工并购案”上,中联重科始终保持着自己冷静的姿态。

  中联重科比任何人都清楚该如何选取自己的成长之路。

  自重的企业方能赢得强者的尊重。

  在中联重科的合作伙伴中,有奔驰,世界最著名的汽车生产厂家;沃尔沃,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力士乐,世界最大的液压件供应商;道依茨,世界第一流的柴油机制造厂商;西门子;日本欧姆龙株式会社、五十铃公司、博世等。

  强者尊重自己的竞争伙伴,并将其作为自己生存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自己使命的自觉,对产业生态的尊重,是中联重科铸造自己高度的前提。

  人才,才是企业资产最具核心价值的部分,当许多人在为国有企业改革苦觅良方时,中联重科通过机制盘活了人。机制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中联重科通过机制演变实现了能量的“核聚变”。

  中联重科是原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科技人员下海创办的实体公司。正如中国所有的创业企业一样,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

  我们没有必要去描述这个企业创业的艰辛。套用托尔斯泰关于家庭的名言:成功的企业大体如此,失败的企业各有各自失败的理由。

  中联重科用自行研究制造的混凝土输送泵,迅速打开了市场,1993年盈利近300万元,1994年开始扶摇直上,盈利近1000万元;以后每年的盈利都几乎翻番。

  这个新生儿很快成为这个家庭的最为富有的成员时,家庭关系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利益始终是变革的杠杆。

  中联重科的盈利曲线,让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所有员工产生了无尽的想象:每个人都会尺度自己与这条盈利曲线的关系。

  詹纯新和他的团队,这条盈利曲线的缔造者们。选择了去承载巨大的压力和责任;选择了让所有长沙建机院的全体人员加入到中联公司,就是所谓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这就不得不想起了当年的勾践:在伐吴的前夕,勾践将父老乡亲所赠的美酒,倒入河流与诸军共饮。诸军为之一振,一战功成,大破吴国。

  这也是机制的力量。生产力的解放程度,取决于人的解放程度。

  面对着长沙建机院所旧有的人事格局,1997年,长沙建机院实行了“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最终形成了“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与“薪随岗走定岗定薪”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

  人事机制是一个魔法:它可以让一些充满活力的人迅速衰老,也可以让暮气沉沉的人,变得朝气蓬勃。

  耕耘者,守望着收获;当詹纯新承诺了收获时,所有研究人员的勤劳与智慧的阀门也就从此打开。然而,这一强大的活力,如果没有合理的导向,最终也会如涌入沙漠的河流,被渗透到地底深处。

  中联重科牢牢掌握了“创新”这一中国工程机械装备业的发动机,再将这一发动机变成整个“中国建设”的推进器。

  上个世纪末的中国,就是一个让世界震惊的工地。大山推平,江河截流,可以说中国的地貌产业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令这一切发生的、令人联想到工业文明标志的工程机械设备,竟是海外跨国品牌的天下!

  工程机械装备的投资或租赁费用,占有整个工程投资的5-8%%;如果这一局面不能迅速改变,“中国建设”的含义就是不准确的。

  中联重科的第一个产品是混凝土输送泵。

  当时这个产品的市场格局是海外特别是德国品牌占有中国市场95%%的份额,国有品牌仅占5%。

  中联重科对这个混凝土输送泵的开发,就定位在与海外品牌的直接竞争。

  1994年,詹纯新参加了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国际重型机械博览会。

  从此以后,德国就成了他心仪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他心目中最美的风景!

  [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