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在非洲喝咖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 02:25 中华工商时报

  记得第一次在东非小村的哈莉玛家喝咖啡时,那滋味并不好受。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只有两个像中国人喝白酒的小“酒盅”,大家用这两个“酒盅”轮着喝。由于里面放了很多白糖,一时化不了,于是,每个人喝过的剩“酒盅”底儿要接着传给下一个人喝。周围的苍蝇就像无数架轰炸机,在我们眼前轮番轰炸,而我面对着眼前的汗水、口水、苍蝇,根本咽不下去,我最担心的是,这样会不会被传染疾病。

  可是,如果我流露出嫌弃人家的意思,人家还能接纳我吗?管不了那么多了,我端起杯子不敢迟疑地把咖啡喝了进去。

  在我看来,有时与人交往,用的并不是语言。比如,原本拒绝我拍照的哈莉玛,自从我跟着她们喝咖啡之后,她的态度立即变了许多,尤其是我又积极地买咖啡豆,她来煮。然后,我们坐在她家的凉棚下,脚踩着松软的沙子地,透过稀松的栅栏墙,望着院外的景色,各自静静地端着杯子,一口一口慢慢地品着。偶尔,还会哼个小调。在这里,没有都市阴郁的空气,也看不到人们匆匆赶车的身影,不用为升级、加薪焦虑。人们平和地度过自己每一天并不富足、也不纷杂的生活。

  阿法尔人热衷喝咖啡,与它的邻国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发源地有关。随着咖啡从非洲流传到亚洲和南美,大约在1650年-1700年又传到了欧洲。那时,正值欧洲流行霍乱和痢疾,很多人担心水不卫生,经常以喝啤酒替代饮水。很多人又由此改饮了咖啡。而后,随着

意大利、英国人占领了厄立特里亚,他们把别样的喝咖啡的方式带到了此地,使这里原本就爱喝咖啡的人们,更热衷于咖啡。

  阿法尔人煮的咖啡,之所以有独特味道,是因为咖啡里加了晒干的

生姜。而且,还有专门用来煮咖啡的陶壶。

  哈莉玛煮咖啡的方法是:先将几根劈柴点着(劈柴过多和过大,都会造成火候太大),再将绿色的生咖啡豆放进一个平底、带把的小炒锅里,放在火上炒熟,通常,以豆子变为咖啡色和味道飘香为准。再将炒熟的咖啡豆倒进一个厚重的、竖圆形的石罐里,再加入晒干的生姜,用如同锤子般的金属棒将它们捣碎。然后,将已经捣成粉末的咖啡和生姜倒入一个用干草编织的小圆盘里,放凉后,将草盘折起,顺着草盘的折缝,把咖啡粉倒入陶壶里,壶里加入凉水后,放在火上煮。陶壶的形状很特殊,壶身是个圆肚子,壶嘴和壶把分别在两侧,壶嘴很长,大约有20厘米。

  煮咖啡要经过几次开锅,每次都要倒出一些浮在水上的咖啡,再几次添加凉水,大约需要煮10多分钟。这时取出一小团草绳,塞在壶嘴里,过滤一下。

  通常喝咖啡分三道,第一道最浓,第二道适中,第三道淡味,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浓淡。

  哈莉玛非常希望我能够将这种煮咖啡的方法带回中国,她还幻想有一天,她在中国看到大家都在喝这种咖啡。只可惜,用这种陶壶煮咖啡不是容易掌握的技术。需要对温度、火候、添加凉水的时间严格加以控制。否则,陶壶很容易爆炸。我本想带一个陶壶回来,又担心自己辛辛苦苦,不远万里从非洲背回家的咖啡壶,最终成了一枚自杀炸弹。考虑再三还是放弃。

  (15H5)

记者:   ■邓海欧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