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农村职业培训亟待加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 09:0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王少杰 姜建生报道

  在“务工经济”的繁荣与农民工们创造的巨额财富数字的背后,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生活在农村中心的外出务工的农民。他们频繁往返于城乡之间,融合了城乡文化,变为“不门不类”的人群。然而在城市中间却处于“城乡畸形人”、“二等公民”的尴尬境地。这个群体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自始至终的“过客”身份,致使他们处于“四无”的境地:无医疗保障、无就业保障、无生活保障、无社会保障。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农民工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在付出后,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最终,迫于城市生活与就业压力,使原本就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无奈返乡务农延承父业。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城市务工,成为农民就业与增收最为直接和有效途径。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从就职行业上看,由于体制、政策和自身条件等多方面限制,农民进城后大多集中在城市传统经济部门,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和密集型的企业,集中在险、脏、累的行业和工种上,且收入甚微只能维持生计。长此以往,这些外出人员大多习惯了“城市”生活,返乡后又不能适应或不屑于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定影响,造成了长期以来农村依旧贫穷、农业依旧落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格局,乡村农业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据了解,由于农业产出的效益过低迫使大量青壮年农民加入外出务工的行列。由此,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拜金主义风靡乡村,农村孩子远走高飞”的局面,严重影响并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农技素质。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大省河南、四川和湖北等地发现,一些偏远、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外出,加快了农村老龄化进程,造成粗放型经营甚至田地抛荒,有的地方传统产品无人耕作。平时留在家乡务农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几乎为零,农活基本留给了老、弱、病、残和少年儿童。据当地村民反映,现在农村红白喜事很难找齐帮忙的人,死了人更是难找齐抬灵柩的劳力。

  有关专家认为,自农村劳动力实行自由转移之后,地方政府更应该重视农村职业培训和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避免青壮年劳动力出走以后农业生产的衰落。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和

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达到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