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警惕潜在的通货膨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 00:15 中国经济时报

  ■时报时评■王宇新

  伴随着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讨论日渐深入,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争议更是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近日,两则消息引发了人们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围绕国家统计局近期披露的一季度宏观经济主要运行指标。其中,GDP同比增长11.1%和CPI同比上涨2.7%引发了人们对经济运行存在偏快转向过热的担忧。

  另一方面,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1%。央行这一举动,无疑给市场发出金融紧缩政策的信号,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于加息的预期。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物价走势?目前

中国经济运行处于通货膨胀的状态吗?

  现在普遍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这一涨幅不仅要比去年同期高出1.5个百分点,而且也较去年第四季度高出0.7个百分点。同比与环比的双双加快,预示着消费价格的上行趋势。

  如果仅从CPI的角度来看,当前物价波动尚在可控范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分析一季度的物价形势时指出,涨价的主要拉动因素来自食品。由于食品价格上涨6.2%,高出去年同期4.3个百分点,直接推高了当季消费价格的涨幅。因为一季度消费价格上涨2.7%中,“有1.5个百分点是由上年第四季度因粮价上涨的翘尾因素所引起的”。如果扣除这一因素,消费价格“事实上仅上涨1.2%,与去年同期持平”。

  然而,在衡量整个经济运行的真实价格水平时,不仅要高度重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要密切关注农产品生产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PPI、

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房屋销售和租赁价格等多种价格体系。受限于CPI中各大分类的权重、多数公共服务品价格受政府管制以及它属于最末端价格指标,是已经形成的通货膨胀状态的标志。因此,在判断通货膨胀时,更需要参考多种价格体系。通过上游价格、中间价格之间相互传导,虽然传导机制尚存在某种程度的扭曲,但最终都会反映到消费品价格中。

  从统计数据来看,一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继续攀升。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7.3%。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上涨3.8%、6.2%、13.8%和1.5%。这将在未来逐步传导并体现在居民消费价格中。

  另外,今年即将对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也会对未来物价形成上涨的压力。我国资源价格与国际相比非常低,不利于节能降耗,也不利于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这就要求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这项改革相应会涉及到水、

天然气、供热等公共服务品的价格,从而也将进一步拉高居民消费价格。

  在把握价格形势时,还应从货币与金融关系的角度来看待。通货膨胀是因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由于目前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始终存在,而且伴随着国际收支账户双顺差的不断扩张而有加大趋势,因此,今年我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程度有加剧的趋势。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