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现代化不仅限于经济范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 03:29 中华工商时报

  有一本书叫《中国离现代化有多远》。翻开这本书首先使人感到的是它的厚重。这里所谓的厚重,不仅指它的幅制之重,而重在它论述的全面,眼界的开阔,作为现代化这一主题的纵深感;还在于它的思想之重,与漂浮相对立的立论扎实与分点之重。

  现代化,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特定概念,从字面上看决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儿,可以说是几代人梦寐以求并为之努力的一个崇高的“愿景”。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学说中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设中的实践,都有所表达与印证。当中国革命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领导人,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破烂“家底”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引领下大踏步地探进,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成绩是有的,但过程是曲折的,代价是巨大的,有的还应视为严重的教训。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倡导和实践,应该说都是与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格格不入甚至是完全背离的,严重的后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同时也说明,中国现代化得以实现并不像期望的那样一帆风顺而不会遇到任何困难。

  本书的可贵之点正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这些曾经出现过的曲折和问题并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进而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还会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整体进程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发展的教训中,从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状与世界形势的发展中,中国的现代化终于步入接近正确的道路。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关头,本书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关于改革开放、关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理论。尤其是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阐述,更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本书作者对于市场经济的基础与一般特征,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明和实事求是的估价。它的精辟之处在于:肯定了我们已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迈开健步并有所突进,但仍有继续健全与完善的必要。为此,作者明确指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混合经济与民有经济的发展前景等等,使人读后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其难得之处还在于:不仅使专业人士从中得以有益的交流与启发,即使是普通的读者也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领略,因其非常好懂并在实际生活中易于验证。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更需健全发展的新时期,广大读者能够获得如此切实的教益,所以此书的问世也是非常及时的。

  这本书之所以视野广阔,论述全面,见解深刻透辟,也在于它不仅限于经济的范畴,也就是说,决不使人们的注意力囿于一个方面(纵然是一个最重要的根本方面)。更明确地告诉人们,其实所谓“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几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特别鲜明地指出了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社会公正等方面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作者认为,政治文明中蕴涵的共性,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对于政治制度、政治法则和政治规范的认同和遵从。而社会和谐的基石则是社会公正。这便给读者一个颇有意义的启示:中国的真正现代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的长足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一般意义上的提高,而且应是人的素质、

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内涵的全面“现代化”。为此,作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政治文明建设,社会公正和公民权利的实现以及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等等,都做出了精当的论述并指出了如何使之实现的基本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辩证的统一体。事实上,新时期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是达到中国真正现代化的光辉指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阐述,简明而精辟地概括了当今国人应有的道德观与是非观,也是从精神领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很显然,真正的现代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是人的素质的更大提高。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真正的带根本性的现代化。

  (8G4)

记者:   ■石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