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未来的能源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 15:00 中国经营报

  特约点评

  2006年作为“十一五"开局的首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2007年4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决定成立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4月27日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确定的能源战略主基调仍是以节能为主。

  然而,若仍以侧重节能降耗的行政强制政策规束能源体系运行,而非彻底地推进中国能源体系的换代革命,以目前中国的经济体量和经济增长能力,可以预计中国2007年仍难以实现节能降耗的预定指标。

  难以承受的煤炭消耗

  从2002年到2006年的五年内,依靠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体系,中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仍然维持在七成左右,以传统燃煤为主的中国能源结构并没有重大改变。而且2006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了23.25亿吨,现有产能加再建产能和新批准发证形成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28亿吨,巨大的煤炭产能和燃煤消费方式已经成为

中国经济有别于同等水平国家的经济特色,这是中国难以实现节能、降耗双减目标的体系性原因。为此仅以节能政策为主而不实施以转型换代为主的战略调整将难以实现双减目标和建立长远的中国能源竞争力。

  若以近五年中国GDP平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14年中国GDP将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届时支撑中国经济体系发展的一次能源中的燃煤需求至少将在30亿吨以上,由此在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次强国家的同时,中国也将成为一个能源弱国,一个污染物的排放大国,对于这么一种可能的发展结果,中国必须进行预防性应对和实施彻底的能源转型。

  确定气体能源战略

  过度的资源消耗决定了中国经济调整的必然性,以气体能源为第一能源的气、油、煤并举的能源体系,并将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分期转型为煤的气化使用,以实现世界上最大的煤能源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中国能源现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和最小的改革代价,其实质就是促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一步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气体能源结构。

  目前中国实行的天然气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立足国内,利用海外,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这种策略更像对气源使用现状的描述,天然气战略不应该仅是一个行业战略,它应该属于国家级的气体能源战略,为此有关气体能源的战略即是:气化能源;替代油煤,海陆并重,管道与液化并举,精用整体气源,多元商业发展,构筑21世纪清洁、安全、高效、稳定的气体能源应用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气体能源为主战略的市场基础、专有技术、管理团队、资金能力和资源条件。实施气体能源为主的战略与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相比,它是重要的战略替换能源,与行将推进的天然气为第一能源的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相比,它是中国先发制人的跨越式转型。它也应该是21世纪全球能源第一次的大规模结构转型的调整,将确立中国21世纪气体能源的主要使用模式。

  转型的时间

  从现在推进中国气体能源为主战略到实现转型,大约需要五到八年的时间,届时将需要六七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等气体资源。通过立足国内天然气、煤层气开发为主;辅以闲弃的气体资源整合利用和煤的气化使用;佐以跨国通道和LNG的进口,应该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目标。彼时国产天然气产量应力争实现3000亿立方米,大约为俄美2005年产量的一半;煤层气产量力争实现1500亿立方米;工业沼气、垃圾甲烷气、生物沼气、石油伴生气等力争实现开发利用500亿立方米;其余部分可通过跨国开采的分成气源和贸易采购实现。从国际天然气市场已开采的规模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出击能力而言,利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从国际市场获得2000亿立方米的份额气和贸易额是完全有可能的。总的来说中国应该力争以一次能源的气体资源实现跨越式能源战略的转型,如果一次能源的开发和引进不能够解决这种转型,就必须全面扩大二次能源的煤气化的合成气、核电站的蒸汽发电的使用程度,果断地以二次能源的气体资源替代部分煤、油的使用,以此仍可确保实现气体能源为主的目标。

  目前制约中国气体能源战略推进的重大障碍就是还没有一个联结气源区与消费区的全国性现代化输气管网,它是一个与国家电网同等重要的国家能源通道,也是中国实现气体能源为主战略的根本保障。俄罗斯和日本已各拥有20多万公里,美国更拥有80多万公里,欧盟国家的管道也很庞大。截至2006年底,我国石油、天然气、

成品油管道长度超过了4万公里。按照目前的规划,到2015年我国油气干线管道将超过10万公里,但是仍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且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为此中国应加速建设以跨国管网、中央干线管道、联络支线管网和LNG管道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全国性的输配网络,构建中国气体能源全面应用的输送依托。由此将改变我国目前仅有的东气西输、忠武、涩宁兰、陕京一二线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10个LNG接收站的单薄管网结构,形成支撑全国气源多元供应和安全运行的战略通道。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明确了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必须保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双限要求。这实际上是中国从过高污染的能源生产方式中的解放道路;是中华民族新的现代化生存方式的开端。有人说这是政治豪赌,有人说这是编纂统计游戏,也许更应该成为一种历史压力,压迫中国能源体系实现换代革命,加快建立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竞争力。(作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北京发展战略研究所,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及国家体改委所属研究机构工作,1988年~1990年任中国

证券业培训中心副主任,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黄河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经营报记者:武建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