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银行业务就像卖手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 15:00 中国经营报

  花旗银行作为第一家美资银行于1902年来到中国上海,开立了在华的第一家分行,也是花旗银行开始在亚洲营运的第一家海外分行。

  目前在内地共计拥有24家分行、代表处、零售网点。

  “银行的业务”,黄晓光顺手举起桌子上的手机对记者说道,“其实,和卖手机没有什么本质差别。银行所提供的业务,同样也是商品。”

  用创新抓住客户

  《中国经营报》:为什么银行业务如同卖手机?

  黄晓光:比如手机制造商卖手机,他要研究消费者心理、消费习惯。从这个角度讲,花旗也做一模一样的事情。如果一家银行能够提出客户需要的东西、而且是第一个提出来的,它就是市场的领导者。

  举个例子,有一些民营企业,风险比较大、历史比较短,但是它高增长、技术很好,管理很强。按照传统方式,一般是要等到它们成熟之后,银行才会和它们做业务。这样就会失去很多市场机会,如果从创新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会通过其他的渠道来帮助它,使它成为好的企业。比如,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愿意承担风险的贷款,等企业成长后,帮助它到海外上市、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之后,我们的传统企业银行业务也会进去。

  《中国经营报》:在现在这个历史时点上,你怎样看待中外资银行的竞争?

  黄晓光:银行业务可以基本分为两块:一部分是传统业务,包括一般贷款、简单外汇买卖、贸易融资等,主要是靠大量分行网络、业务量来支持。另外是复杂业务,如衍生产品、结构性融资、租赁、引进战略投资者、收购兼并上市等。这些并不是非常依赖分行网络,是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的业务领域。

  传统业务领域,中资银行有非常强大的优势。在复杂、专有性产品方面,因为我们是全球性银行,相对来说优势比较明显。我们把产品、操作方式等引进中国,市场也会更加繁荣。当然,金融产品很容易被复制,我们必须继续创新。

  本土人才要有国际视野

  《中国经营报》:能否结合你自身的经验感受,对本土金融人才提供些建议?

  黄晓光:首先,内地银行业竞争到今天,中外资银行间的薪酬差距已经不是太大,不是求职者选择进入中资或外资金融机构的先决条件。

  其次,外资行、中资行都有各自的特点。外资行的好处在于它的国际性,对世界市场的把握、国际上领先产品开发以及国际上最新银行业务的实践。

  我自己就是选择外资银行的本土人士。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在外资行就业能够从产品开发、销售、管理经验以及银行整体公司治理等方面学习到很多东西。本土金融人才到外资银行工作能帮助他们成为非常好的银行家。

  《中国经营报》:他们如何与来自欧洲、美洲以及中东等其他国家的金融人才竞争?

  黄晓光:竞争要从不同角度来讲,是相对的。举个例子来说,职员A是美国人,那么他去做美国企业业务就具备优势。反过来,如果客户是中国民营企业,那中国员工就更有优势。

  在我们银行,本土员工做行长的比率可能是最高的。我们在国内的6家分行中,有5家分行行长是中国内地员工,另外一家分行行长是香港同事。

  从业务产品和内部管理上看,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外籍同事会多一点。本土人才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国际市场、管理经验、公司治理等的理解,需要一个逐步学习、提升的过程。随着银行业的开放,本土人才对这些领域的熟悉程度一定会提高。本土员工在管理职位上的人数会不断增加,因为本土化会带来更多业务的推动。

  2001年,开发网上中文现金管理系统。

  2002年,开启和平饭店消费网点的运行。中国加入WTO之后第一家开展

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

  2003年,中国第一家发起个人投资产品(优利账户——一种外币定期存款和投资产品)的外资银行。收购上海浦发银行5%股份。

  2004年,开始消费银行业务。浦发与花旗发行双币

信用卡

  2005年,针对中小企业发起了贷款方案。宣布与银联合作。

  2006年,推出结构型投资账户。成立私人银行部。认购广发行85.6%的股份。

  2007年1月,获批在杭州开设一家新分行。

中国经营报记者:石贝贝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