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长治:寻找新的发展形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 08:57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李慧莲曹英 “我上次到你们那里时看到,一片滚滚浓烟之下是几个大字:中国西沟。你们邻近的几个县能不能联合起来抓一下这个污染治理?”4月17日下午,在山西长治潞城大酒店的一楼会议室里,听完平顺县委书记陈鹏飞的汇报后,长治市委书记郭海亮忍不住插话说。 4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到“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的山西长治采访,正赶上市委书记郭海亮、市长杜善学带着市里的四大班子到下属区县搞调研,专门听取全市一季度“三化”项目建设汇报。这个场景就是那天汇报时的一个片断。 所谓“三化”指的是长治今年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城镇特色化和农业产业化”。4月17日中午,利用调研途中的午休时间,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郭海亮说,长治要用“三化”这个思路展现出一种煤炭资源城市新的发展形态来。 跟着他们在几个区县跑了几天下来,看了不少工业新型化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城镇建设的项目之后,有几点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在山西这个煤省,竟然可以看到能与江南城市相媲美的绿色城市;二、长治“项目推进年”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板有眼。三、出了市区,到处仍然可以看见的正在冒着或黑或白浓烟的烟囱似乎在说明:寻找新的发展形态是项艰巨而且长期的任务,也是项不得不做且一定要做成的任务。 用“三化”改变经济结构偏重的现状 长治是个以煤炭、冶金、化工、电力等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尤其是煤炭最为突出。市长杜善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治的煤炭资源储量、产量和煤矿数量都占全山西的十分之一,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一直偏重,重工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占一半以上。去年,轻工业和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下降的5个百分点又被重工业上升的部分占掉了。近几年来,虽然机械、建材等产业初具规模,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正在兴起,但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科技含量低、增长方式落后等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经济结构由重工业尤其是向“非煤”产业的转化,他们一直坚持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去年,长治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三三战略”,以“三化”建设推进带动“实力长治、魅力长治、和谐长治”的实现。 郭海亮说,最主要的目标,是突出以项目建设推进“三化”建设、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两大重点,着力优化长治的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着力创优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 这“三化”中,以工业新型化最为关键。据杜善学介绍,推进这项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电力、煤化工、新材料、医药产业,促进长治工业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同时,要改造提升煤炭、机械制造、冶金等工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他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长治的产业结构最终调整目标是,煤、焦、铁等所占比重明显下降,销售收入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75%下降到60%左右;煤化工、电力、医药、新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销售收入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25%左右上升到40%左右。 实实在在地以项目推进“三化” 长治把项目建设看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项目建设推进“三化”建设自然就成为今年长治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郭海亮说,我们就是要把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之中,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瞄准项目干、一切依据项目看,全力加快项目推进和建设步伐,以项目增实力,以项目调结构,以项目促开放,以项目变作风,以加快建成一批重点项目,引进一批外来项目,激活一批民间资本项目,加速推进工业新型化、城镇特色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记者在长治采访的几天中,看了几个区县正在建设中的各种项目。在壶关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本镇——常平村里,当地的官员介绍说,依靠当地的煤资源和炼钢厂,村里为全村每家每户都盖了小别墅,所有的学生实现免费义务教育,60岁以上的老人不管有没有人养,都可以免费住进村里的养老院安度晚年。一家张姓的村民自豪地对记者说:“谁说只有城里人才能住别墅?我们的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在潞城天脊潞安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甲醇项目建设工地上,郭海亮对记者说,像这样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项目在长治有很多,他们今后还会花更大力气在这些传统产业的新型化上。 记者拿到的一份材料显示,今年是长治的“项目推进年”,各种项目名目繁多,全市共确定投资千万元以上“三化”项目368个,主要包括293个工业新型化和农业产业化项目、75个城镇特色化项目,总投资约1526.7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508亿元,新增利税216亿元。 这些新项目有几个特点,用杜善学的话来讲就是:这些新项目建设趋于合理,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逐步增多;农业产业化投入力度加大,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得到加强;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项目开工率较高,在建项目已占项目总量的57.1%,今年新开工业项目占项目总量的28.8%,两项合计占到全部项目的85.9%。 “这表明,各区县的项目推进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全市的‘三化’项目建设已经全面铺开。”4月16日晚9点多,上午调研、下午听汇报,晚餐后才有时间接受我们采访的杜善学这样说。 最大的障碍来自思想不够开放及制度建设滞后 在长治采访的几天中,听每个区县的负责人在谈及“三化”项目进展遇到的困难时,记者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困难主要集中在需要资金、土地及环保压力方面。 当记者把推进“三化”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这个问题摆在市委书记和市长面前时,却听到了另一种说法。记者分别问的两个人,但郭海亮和杜善学却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最大的障碍不是缺钱缺地,不是环保压力,而在于人的观念不够解放,制度建设仍显滞后。 “什么最难?人的观念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观念落后或者说管理思维跟不上形势发展是最大的难题。”郭海亮说,提出一个新的工作思路不难,它需要各级干部有相应的执行能力和水平的配合,这就并不容易。我们提出长治要实现“三化”,这对干部来讲应该说是一个转折,有些人口头上说转变观念,但实际上,他的观念并没有转变,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的那一套上,比如缺乏新的服务思维。处理问题时与民主、依法、科学执政理念格格不入。 不过,郭海亮认为,“三化”是个系统工程,领导干部的转变管理思维、转变工作作风也需要一个过程。 “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也是影响长治‘三化’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杜善学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了这么长时间后,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一些制度层面的建设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政府应该拿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制度建设,这甚至应该成为某个阶段或者一个时期的工作中心。 “缺乏制度就是缺乏规范,使我们经常劳神费心地解决一些具体事情。”杜善学说,相反,如果一些配套的制度建设能跟得上的话,很多麻烦事就会好办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