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救亡使者:封建殿堂的摧枯拉朽勇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3日 08:56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记者 周华公

  现在的青年人也许不知道这样的故事,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曾以“二十八划生”为名广泛征友共商救国之大计。20世纪初的中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像毛泽东这样的热血青年们深深体会到民族危亡近在咫尺,只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能让中华民族重新巍峨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然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像毛泽东这样具有深重的民族忧患意识是这个时期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面对当时严峻的现实,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战场,许多知识青年向着强大的封建势力投去匕首,这其中的利器就是其所提倡的“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就是针对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民主精神,而作为对“德先生”提供生产力支持的就是科学精神——“赛先生”。

  思想领域的革命虽然难以达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却给当时的青年增加了救亡的信心。而五四运动,如同封建殿堂里燃起的熊熊大火,既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也锻炼了青年的意志。1919年5月4日以及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和工人相继罢课罢工给予这场爱国救亡运动以热烈的支持。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中国无数的热血青年通过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的实践和锻炼,进一步认识到,要救亡图存,必须找到一条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新路径。

  忠于信仰不怕牺牲是当时青年的另一个特点,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青年为着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写下了一首又一首革命的大歌。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人展开疯狂屠杀,一直到
抗日战争
开始后的国共第二次合作,为着共产主义信仰坚贞不屈光荣牺牲的青年共产党人不计其数,其中包括优秀的农民运动领袖之一的彭湃等。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曾经有这样的回忆。1927年10月16日,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进到闽赣交界的武平,粟裕第一次负伤,子弹从他的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粟裕只觉得受到猛烈一击,倒在地上,动弹不得,心里却依然很明白,“无论如何要站起来,赶上部队,绝对不能离开革命。”他咬紧牙关猛地站了起来,随即又倒在地上。粟裕用力顺着山坡往下滚,又艰难地朝路上爬去,不料滑到了路边一片水田里。这时正好有几个起义部队战友沿着山边走来,发现了在水田里挣扎的粟裕,连忙把他扶起来,给他包扎好伤口,搀着他赶上了部队。就这样,身带重伤、刚满20岁的青年粟裕,在自己认准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这种忠于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红军长征中得到了更加突出的体现。由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青年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也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像后来的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把延安当作革命的圣地,希望的摇篮,纷纷加入革命的队伍。

  正是有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忠于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再加上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感,五四以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广大革命青年才能肩负救亡图存的光荣使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半阙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今天的青年,应当学习革命前辈的忧患意识和忠于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到中流击水”,为中国的更加繁荣昌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