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景区票价“春涨”再引争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1日 08:26 中国产经新闻
杭州市免费西湖经营之道成典范 本报记者 单一良报道 “浮动”成了涨价的代名词 随着天气转暖,旅游旺季到来,各地旅游景点门票“涨声”一片。从本月起,就有颐和园、莫高窟、黄帝陵、庐山、泰山、崂山等著名景区的门票连连爆涨。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调整都以季节性浮动为名,“浮动”成了涨价的代名词。 除了公开宣布的“浮动”之外,还有各种巧立名目的涨价。比如,北京的玉渊潭公园,本不在北京市5个旺季票价上浮的公园之列,却借办“樱花节”之名,门票就从平时的2元一下子提高到了10元。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还都是门票价格,不包括“大门套小门”另收钱的景点。 “保护”“分流”说均遭质疑 几乎所有景点的涨价原因都跟“保护”和“分流”有关。各景区代表大都阐述为,这些遗产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门票价格总体都不高,都面临着经费短缺不能得到全面维护的困难。 “涨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核心理由是否成立,答案并不惟一。以故宫为例,依照其承诺,门票上涨部分将用于古迹的修缮和周边环境的改善。事实上,故宫是收支两条线,也就是说,景区把全部门票收入上交国家,国家每年再按预算给各个景区划拨费用。那么,故宫上涨的门票收入是否能全部返回用于修缮,恐怕很难估算。 众所周知的是,很多景区门票收入是企业承包的,并依据协议每年由企业上交定额费用。也就是说,是否涨价和景区的收入无关,增加的部分事实上是承包商拥有。 有报道显示,几乎每次涨价热潮中各个景点都举行了听证会,而听证会的实际作用,也成为了普遍怀疑的焦点,被指为“完成程序”。理由是听证会代表由当地人或有利害关系的人员组成,因涨价对当地没有影响,代表们绝然不会反对,听证不过是“本地人涨价,外地人埋单”。 公众虽然早已对景区内部管理情况提出了质疑,但毕竟无法掌握内情,拿不出过硬的证据。 门票缺乏统一标准是根本原因 关于涨阶的理由,流行“保护说”“分流说”等几种观点.有关专家表示,除去争论本身的意义,景区门票价格缺乏统一标准是引发这一争论的根本原因。 国家旅游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景区现在归所在地管理,权力在地方,全国没有一个“指导价”和“指导意见”。 据了解,国内各景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就是在同一地区,景区的产权单位也不一样。有的归园林部门,有的归文物部门,有的归政府直管,有的归林业部门,有的属于私人开发经营,但门票价格都须报物价部门核准。 景区门票价格基本都下放到地方的物价部门来管理,如果想了解某一景区的门票情况,要询问该省的物价局或发改委。例如张家界风景区票价,就是由湖南省物价局来批准,河南的景区则由该省发改委批准。国家发改委目前没有一个全国各景区的票价表。 免费西湖的经营之道成典范 门票体现了景区景点的观赏价值和享受价值,是旅游品质的综合反映。但如果仅靠门票来增加收入并不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好方式。旅游是由“游、食、住、行、购、娱”等六大要素构成的,其中,游应该排在首位,没有这个因素推动,其他环节的消费就无从谈起。门票收入的比例越小,说明这个地方市场化的程度就越高,景区综合功能越强,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因此,景区景点门票产生的效益,只是一种辅助效益。漫天涨价,正越来越引发游客“用脚投票”的抵制,赚了小账亏了大账,而杭州在这方面是会算大账的。 自2002年起,杭州市开始“还湖于民”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时3年,陆续免费开放了沿西湖周边大大小小的各类景点。 连续3年,在拆迁和建设方面的投入自不必说,仅免去西湖门票这一项,七大公园一年大约损失门票收入2600万元,加上日常维护等投入,一年累计达6000万元。然而,“免费西湖”带给杭州的不仅是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还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少了千万元的门票收入,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延长了他们的逗留时间,使餐饮、旅馆、零售等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最终也给杭州带来了上亿元的综合收益。 200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为294亿元,到2004年旅游收入就已经突破4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