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西梧:用国家投入缓解高校巨债在为谁担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 21:55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西梧

  今年3月中旬,吉林大学自曝负债30亿元并向师生征询建议的消息,犹如惊雷划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那些负债累累的高校会不会像国有企业一样最终资不抵债导致破产,一时间成为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4月1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已下发了几个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对贷款要有科学评估、规模控制,同时教育部有关部门已对各个高校贷款建立了预警模式,如果某个大学贷款超过模式警戒线,就不能再贷款了。对于如何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王旭明认为,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近年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仅仅国家奖学金、助学金,2008年就要达到200亿元,”这样可以大大缓解高校资金的压力。总之,“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增长,随着学校建设压力的不断减小,随着科学管理的不断加强,贷款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看了这则消息,让人怎么也搞不懂,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加大,特别是针对贫困学生增加的奖学金、助学金,与高校偿还巨额债务有什么直接关系?

  不错,为促进教育发展和公平,中央政府今年推出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

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很明白,这两项重要措施都是中央政府为解决上学难问题给百姓送的“大礼包”,与高校的债务无关。尽管中央加大投入后,可以缓解学校在解决困难学生上的支出。但要是说省下的这点钱能用来还贷款,不仅是杯水车薪,更是从本可稍为充盈一些的奖学金、助学金中“碗里淘食”。

  教育部官员说,高校的基本建设不应只看举债多少,还要看高等教育增加了多少固定资产。这几年高校的固定资产增加了5000多亿元,将会在以后不断发挥出作用。此逻辑当然没有问题,但关键看增加的是不是可提高办学质量、增加教育效益、发挥教学作用的固定资产。笔者前年曾有幸被邀请到刚投入使用的南昌大学新区参观,其气魄令人叹为观止,光一个校门就占地50亩,投资达1000万元以上,号称“亚洲第一校门”;校门右侧建了一个大喷泉,喷泉中间傲立着两条铜造的巨龙,据介绍,两条巨龙耗资也在百万以上。而为建设这个校区,学校欠下银行贷款22亿元,年利息就达8000万。如此固定资产,能发挥什么效益?要以国家增加的教育投入为它埋单,又是哪家的天理?

  毫无疑问,高校背负巨额债务运行,其危害不可小视。如果将债务化解转移到学生身上,成为乱收费新的源头,就会导致严重的教育不公,引发更突出的民生问题。对高校巨额债务的来源如何追究,对其风险怎样评估,其实用不着教育主管部门急于为其开脱,也不需要学校自我辩解“曝光”,关键要进行严格的

审计。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要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好的办法是让国家审计部门将每一笔投资的来源、用途、支付审计清楚并公诸于众。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