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农村固定资产投入比重下降 财政部拟建综合支农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 09:09 保监会网站

  就在今年一季度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位增长(同比增长25.3%)的同时,农村固定资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有明显下降趋势。专家和农业部门官员呼吁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整合支农资金,改革财政支农方式。4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联合编写的《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以下简称《农业绿皮书》)发布。绿皮书显示,2006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1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但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下降到14.9%,而在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是15.3%。发布会上,该观点得到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官员证实。据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透露,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397亿元,真正预算内投入只占了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自1996年达到23.3%的水平以来就一直连年下降,去年同比又下降了0.4个百分点,比1996年下降近9个百分点。早在200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就加大对农村财政投入提出了3项“高于”指标: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而从2006年实践看,尽管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但相对低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下降。对于农村固定投资为什么出现“短腿”?方言分析了原因。首先,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农村的固定资产全部完全放在中央政府投入方面更是不公允的。”方言称,并表示中央三农政策文件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对农业增长的投入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而从地方政府看,此项工作并不如意。“投资的马车,现在到了地方轱辘就掉了。”其次,金融支农措施乏力。方言举例称,如国家开发银行从成立到现在,在大多范围内执行了政策性功能?现在,金融机构对农业而言是商业银行性质,对农业给的更多的是加工项目的金融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基本没有项目。对此,发布会上,三农专家一致呼吁政府在支农投入上需要进一步迈开脚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副所长苏明建议,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要加大投入。如一方面,长期建设国债仍然要把“三农”作为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国家预算内投资整体上要增加,在整体增加投资的前提下,要把“三农”特别是基础设施作为政府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尽管这些年,国家对农投入不断增加,但支农资金效率效益低一直被业界指斥。为此,方言强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同时,一定要和投资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国家支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运行是支农资金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初步估计,目前国家级各类机构设立的支农项目近百项,直接涉及到近23个中央部委。在每个部门当中,如财政部,分管“三农”的司局也非常多,至少超过10个。“感觉形成不了一种合力。”苏明称。据苏明透露,目前财政部正在积极酝酿有关改革方案。如考虑把农民收入直补制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资料补贴制度合并,建立一个新的综合支农制度。[][41]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