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双面”康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17:17 21世纪经济报道

  侯杨方专栏

  在官方的《实录》中我们几乎看不见活生生的人,只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铺陈,而在张诚日记中一位和蔼亲切、求知若渴、武功超群、举重若轻的千古一帝却跃然纸上。

  1691年康熙皇帝与喀尔喀蒙古(外蒙古)首领们于多伦诺尔(今内蒙古)会盟,标志着外蒙古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从而彻底解决了两千多年来蒙古高原对中原的威胁。喀尔喀蒙古分为土谢图汗(居首)、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三部。1688年土谢图汗俘杀了札萨克图汗,准噶尔蒙古在博硕克图汗(噶尔丹)率领下趁机进攻喀尔喀蒙古,几十万喀尔喀人逃亡至清帝国境内的内蒙古,在蒙古最高宗教领袖哲卜尊丹巴的倡仪下,决定向清帝国归附寻求保护。1690年清军于乌兰布通击退了侵入内蒙古的准噶尔军队,康熙皇帝决定于次年举行会盟,接受喀尔喀蒙古各部的归附。

  多伦诺尔会盟不仅见之于清朝官方的《圣祖仁皇帝实录》(以下简称《实录》),同时也有随行的法国传教士张诚(热比雍神父)的日记,比较一下这两种记录,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不同。

  1691年5月9日黎明康熙离开北京,历经18天到达了会盟地点多伦诺尔,《实录》的记载完全是流水帐,即某日到达某地而已,如旅行的第一天“丁卯,驻跸牛栏山”;而根据张诚的记录,这一天晚上康熙向张诚学习《实用几何学》,还做了几道证明题。第二天晚上康熙皇帝不仅向张诚询问了星体运行,还做了十几道三角题。13日到达古北口,康熙检阅了800多名驻军的演习,并询问与法军相比如何。张诚认为这些步兵抵挡不了100名法国骑兵,但他并没有告诉康熙。这天晚上康熙向张诚询问利用星座测量北极高度和罗盘针角度偏差问题,第二天仍在古北口,张诚用半圆仪测量太阳子午线高度,引起康熙浓厚的兴趣。《实录》对此仅有简单的一句话:“上驻跸古北口,阅总兵官蔡元标下官兵,赐蔡元袍褂一袭,银五百两,马一匹,官兵银两有差。”出了古北口就是塞外,康熙豪情顿起,天天打猎。据张诚观察,康熙不扶缰绳,快马疾驰于山间林地,弯弓射猎,技艺超群,猎杀了大量的狍、鹿、虎、豹。张诚认为康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射手,可以左右开弓,宫廷侍卫无人能比,他不停追猎,每天累垮8至14匹马。除了时间地点外,《实录》对这段精彩的狩猎旅行没有任何记录。

  5月27日,康熙抵达多伦诺尔草原,张诚用半圆仪确定了营地位置,在康熙的黄幄外环绕着八旗兵的营帐。28日晚康熙检阅了军队,29日正式会盟,为此特地搭建了一个巨大的黄帐蓬。康熙首先召见喀尔喀蒙古最重要的首领大喇嘛哲卜尊丹巴和他的弟弟土谢图汗,康熙并没有让他们下跪,而是亲自将他们搀扶起来,随后向土谢图汗颁发印章和证书;而《实录》记载他们均“跪奏”感谢康熙宽恕他们杀害札萨克图汗的罪行以及拯救他们的“大沛洪恩”。会见后,康熙接受所有喀尔喀蒙古首领的三跪九叩,至此喀尔喀蒙古正式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土谢图汗和喇嘛们只是肃立没有叩首,《实录》对此忽略。礼仪过后是宴会,人数太多坐垫不够,以致不少喀尔喀贵族只能坐在地上。康熙一个个召见喀尔喀重要的首领,询问他们的姓名、年龄,他们则跪着回答。席间还表演了杂技,喀尔喀人从未见过,以致绝大多数人竟忘记了吃东西,而只有哲卜尊丹巴一人保持着庄重的风度,《实录》对这些细节均没有记录。

  第二天康熙又召集所有的首领们宴会,观看杂技,分别册封他们为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并赏赐礼服、财物。宴会持续了三个半小时,康熙与他们亲切交谈,特别是与旁边的哲卜尊丹巴交谈最多,这说明康熙精通蒙古语。31日康熙身披盔甲检阅了军队,然后与喀尔喀首领们一起登上高地观看演习,军队“依次列阵鸣角,鸟枪齐发,大呼前进,声动山谷,喀尔喀土谢图汗、台吉(贵族)等悚惧失措、有欲趋避状”,对此《实录》与张诚的记载很一致。康熙见此情景笑问有什么好怕的?土谢图汗说皇帝的军威显赫,所以害怕。一问一答之间康熙演习的目的完全达到。随后康熙挑了一张硬弓,喀尔喀首领们无人能拉开,然后他用这张弓射出了10至12支箭,中靶三四次———只有最强弓才能射到。

  随后的时间是射箭、杂技、赛马、摔跤、歌舞表演,康熙还亲自去喀尔喀营地视察,并赏赐财物、牛羊。他故意不让一向随从左右的张诚前往,张诚认为这是康熙怕他看见喀尔喀人逃亡中的穷困潦倒相。6月3日康熙起驾回京,内蒙古49旗的首领们跪在路左,喀尔喀蒙古的首领们跪在路右恭送,据《实录》记载喀尔喀首领们“皆依恋不已伏地流涕”。当晚,康熙对随从大臣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一语道破康熙招纳怀柔喀尔喀蒙古的根本用意,因此康熙反对下属重修长城的建议。

  回程同样是狩猎之旅,战果较来时更为辉煌。6月11日到了石匣城,康熙改走水路。13日到了通州,康熙在岸边野餐,有几个孩子在远处观看,康熙让他们和自己一同吃饭。这些孩子回去复返,人手一个篮子,康熙随即命令将食物装满他们的篮子。为了避免暑热,康熙于14日凌晨一点就出发,5点半到达了北京,皇太子在城外迎接。这些情节在《实录》中均无记录,照样只有时间和地点。康熙回到皇宫直奔皇太后寝宫请安,这一漫长的旅行终于结束,张诚和《实录》对这一细节的记录是完全一样的。

  在官方的《实录》中我们几乎看不见活生生的人,只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铺陈,而在张诚日记中一位和蔼亲切、求知若渴、武功超群、举重若轻的千古一帝却跃然纸上,他拥有宏大的战略眼光,运用智慧灵活、恩威并施的政治手腕将外蒙古纳入中国版图,随后他将亲率大军横绝大漠,一举击溃准噶尔,收复外蒙古,从此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之久的北方游猎边患。长城只是消极防御的治标之策,再坚固也抵挡不了铁骑的南下,而运用高明的政治手段让北方游猎民族归顺才是彻底解决边患的根本,这正是康熙怀柔蒙古,反对修建长城的本意。

  (作者系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