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为何跳不出“洋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 08:58 解放日报

  市消保委日前发出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不要把起着洋名的商品当成洋货。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提醒,在于接连有消费者投诉称,其购买的带有“舶来品”名称的产品居然产自本土企业;而消保委也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本土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纷纷将自己的产品用洋文、洋词命名。看到这则新闻,笔者有些困惑,为什么那么多消费者、企业仍在推崇洋名洋牌?

  对消费者来说,近年来接二连三的产品“质量门”事件已经证明,洋名洋牌洋产地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质量保证:远的有博士伦隐形眼镜护理液、SK-Ⅱ化妆品,近的有“阿玛尼”、“杰尼亚”高档服饰,这些产品从名称到产地无不都是“洋血统”,却都在相关部门的检查中曝出质量问题。诚然,进口产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代表了款式新颖、功能先进、质量上乘,但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不少质量存在缺陷的洋产品也可能混迹于我们身边。如果此时消费者还抱着“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不仅有违市场规律,而且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对企业来说,选择一个响亮的洋名字也并非打通市场的不二法则。试看如今在世界同行中称雄称霸的中国产品,有多少选择了洋名字、洋品牌?小到“红双喜”牌

乒乓球、大到“宝钢”牌钢板,这些受到外国市场承认的中国企业并没有为了迎合外国消费者的语言习惯而更改自己的本土名称。然而,他们在名称上的“无动于衷”不仅没有影响产品的销售量,更是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尊重。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但它们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决定产品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核心,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至于作为辨别产品的名称,响亮一点,或许会为产品在开拓市场上“锦上添花”;但即便朴实无华,也不会掩盖产品本身所焕发出的吸引力。拘泥于洋品牌、洋名字,其实反映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不自信。

  事实上,洋品牌、洋名字泛滥,是消费者和企业互相影响的效果。消费者的崇洋心理会驱使部分企业设计出洋品牌洋名称来迎合他们,而结果是消费者的崇洋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又被加强。可见,要跳出洋牌洋名洋产地搭建的“怪圈”,既需要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更多信赖,也需要本土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的精益求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