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政府企业博弈新能源汽车准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 09:13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张帆

  国家发改委于上月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意见征求工作已于日前结束。政府此举突发于新能源汽车概念如火如荼、国内汽车厂家趋之若鹜之际,其效果是大棒管制压抑创新还是为正规企业肃清市场杂音,一时间众说纷纭。

  新能源汽车生产设立高门槛

  《规则》明确表示,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企业,应当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许可方能取得生产资格。发展改革委会商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聘任专家组成新能源汽车专家委员会,负责确定和调整新能源汽车产品类别的技术阶段。

  根据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技术成熟程度等的不同,意见稿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不同技术阶段,管理严格程度逐渐放宽。对起步期产品只能小批量试生产,并在批准区域、范围和条件下进行示范运行;发展期产品允许进行批量生产,只能在批准的区域内销售、使用;成熟期产品与常规汽车产品的公告管理方式相同,在销售、使用上与常规道路机动车辆相同。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

  要想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许可,门槛可不低。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多达15项的准入条件及考核要求中,生产条件要求分为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一般项不符合的比例以不超过20%为上限,但现场考核否决项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就视为不通过。规则显示,否决项项目包括: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应具备与所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相适应的试制能力。同时,进入正式生产阶段的产品还应满足生产一致性要求。

  意见稿还明确规定了新能源汽车的范围,包括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和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通过采购新能源汽车完整车辆、二类及三类底盘改装而形成的汽车不包括在内。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新能源车准入制度是在国家节能减污、到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的大背景下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技术是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如果不能通过自主研发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仅仅是复制、模仿国外的技术,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市场的意义也不大。根据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对产业部门的要求更严,制造业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部门要先于国家其他部门完成这个目标。如果产业部门不能在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就不能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一总目标。

  政府意欲何为

  业内专家指出,准入门槛设定得如此严格,表明国家发改委整肃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的意志相当坚决。

  为了鼓励研究开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我国对相关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包括无息国债贷款等在内的财政优惠,这造成很多汽车企业、科研机构为了享受优惠,蜂拥上报新能源汽车项目,但拿到审批后却从不进行相关研发。目前,国内申请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企业至少有几十家。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至关重要,研究机构、开发商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将会受制于国外企业。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合资汽车企业引进的车型是外国的,技术和国外采购权归对方所有,这样,国外合资方就可以通过控制技术从而控制整个产业链,我方因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只能依附于人。因此,在新能源车的开发上,我国企业一定要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规则》把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之一作为一道门槛,强调自主研发能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这种限定,有助于防止过度投资,可避免一哄而上的现象。准入门槛的提高,有利于保护真正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获得优惠。

  但也有人担心,政府此举更接近“大棒”政策,那就是要对看似没有章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溯本正元,但如果真的一刀切会不会伤害到汽车企业的开发热情?除了设立门槛,政府能不能把眼光再放长远一些,再多拿出一些胡萝卜?当世界汽车巨头们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摩拳擦掌、虎视眈眈之时,我们的新能源车的开发是否真的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在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同时,政府更应该引导和鼓励,而非单纯的收权,否则中国有可能再一次输在与跨国汽车企业同台竞争的起跑线上。

  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支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清晰地描绘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之路:未来交通的战略是可持续战略,而这一战略的主角便是同时具有节能与环保优势的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后,中国普通汽油车占乘用车的保有量将仅为50%左右,其余将是先进柴油车、生物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亿辆;到203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亿辆左右。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到2020年,可以节约石油3229万吨,替代石油3110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22.7%。2020年以前节约和替代石油主要依靠发展新能源技术。届时,生物燃料、燃料电池将在汽车石油替代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企业早已开始了新能源车的研发,如美国、加拿大等,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扶持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的力度也比较大。近几年,跨国巨头对新能源车的研发力度明显加大。不久前,

宝马集团参与的美国最新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

  国内汽车厂商和科研机构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热情非常高涨,目前,许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汽车企业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发工作,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吉利、

奇瑞等汽车厂家在前几年已涉足这个领域,有的已推出了样车。据悉,由江苏镇江江奎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奇瑞汽车三方自主研发的“示范性氢燃料轿车研制项目”已于去年下半年通过国家级专家组评审。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表示,一批新能源车将在2008年
北京奥运
会期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分别投入小规模示范运营。此外,大众、通用、丰田、奇瑞、吉利……几乎所有中国国内的主流汽车厂商都跨进了混合动力领域。

  但业内人士评价说,目前真正获准上市的车型寥寥无几,多为一些电动客车产品,以传统车型为基础改装生产的居多。

  我国新能源车的研发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与国外企业间的时间差距并不是很大。科技界人士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内汽车新能源研发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将成为追赶发达国家汽车水平的重要契机,如果能尽快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我国汽车工业依赖外国的局面就会改变,并可能后来居上。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竞争的支点,而这个支点能否强硬,现阶段的企业与政府博弈将有着关乎全局的意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