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海上大寨”播种大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 01:48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与海南岛相比,地处黄海深处的獐子岛,在中国的版图上毫不起眼,它只是辽宁省长海县的一个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岛。

  然而,海南的当地领导却带人北上獐子岛,希望在海南岛复制“獐子岛模式”。

  獐子岛究竟以什么样的魅力引来众多的关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獐子岛就享有“海上大寨”的称号。当时,獐子岛人凭着苦干实干,创造出了单船捕捞和总捕捞量的全国记录。獐子岛人也是国内远洋捕捞走出最早、最远的人,如今他们是开发海洋最深的人,能在40多米深的海底养殖海参、扇贝等海珍品。而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渔业)推出的股份制下的集约化海洋经济发展模式,被誉为“獐子岛模式”,成为国内企业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

  獐子岛位于北纬39度,是寒暑交界、世界公认的最适宜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这一海域靠近黄海冷水圈,海流湍急,海水交换能力和自净能力强。因此,獐子岛的海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更胜一筹。然而,在之前漫长的岁月里,獐子岛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家门前的海产品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只是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出海捕捞、就地贩卖”的原始劳作。直到有一天,祖祖辈辈靠打鱼吃饭的獐子岛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近海资源枯竭。

  转机是从虾夷扇贝的养殖开始的。

  虾夷扇贝是从日本引进的“舶来品”。当时,这种扇贝苗一个5分钱,而且养殖模式是“活不见贝,死不见壳”。听说獐子岛渔业将这种扇贝苗往海里撒,全镇像炸开了锅,那不是等于“把一个个5分硬币往海里扔”吗?

  然而,两年后收获时,当一枚枚大扇贝从海底捞出时,渔民们一合计,投入产出比竟达到了1∶2.9,往海里扔的是硬币,收回来的却是金元宝啊!

  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作为一家始创于1958年,以海洋水产业为主,集海珍品育苗业、水产品加工业、国内外贸易、海上运输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渔业企业,獐子岛渔业带动当地众多养殖户,扩大规模,增加收入,推出了“公司+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养殖户”的“五合一”的模式。

  所谓“五合一”即:当地政府发挥信用优势、政策优势、基地建设优势,负责搭建平台;獐子岛渔业考察当地有养殖业户的生产能力、规模、信誉、管理、养殖质量,与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将养殖户作为养殖基地和加工原料基地,并向养殖业户提供发展资金;金融机构与獐子岛渔业按照1∶1的比例,共同向养殖户发放专项贷款,用于养殖户扩大生产和苗种购进,解决其资金问题;科研机构针对养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向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养殖户发挥海域经验等优势,具体负责养殖生产。

  通过对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从此,獐子岛人实现了海上养殖方式从浮筏向自然放生的“底播”转变,从向大海索取转为播种大海,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在,经过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长达22年的研究,獐子岛渔业在黄海北部长海县獐子岛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虾夷扇贝亲体、种苗生产、底播养殖和筏式养殖生产基地,成为獐子岛渔业发展产业中的主导养殖品种,在我国北方海域创建成国际上虾夷扇贝引种养殖的最大产业。

  “耕海万顷,养海万年。”为了让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带动海水养殖业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獐子岛渔业每年往海里投入500万元用于生态保养,凡是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还聘请专家,组建了自己的科研所。当多数地方还在实行低效、易污染的浮筏养殖时,獐子岛渔业已经开始开发自然放生的“底播养殖”技术,让扇贝、鲍鱼等海珍在三四十米深的海底,自然生长。

  几年来,獐子岛渔业养殖海域一直保持着国家一类大气和水质的标准。4万多公顷(约60多万亩)养殖海域,累计存储养殖的海珍苗种价值超过10亿元。

  如今,海岛人过上了比城里人还富裕的现代生活。獐子岛人自豪地说:因为广阔的海域,就是我们的“蓝色海底银行”。

王惜纯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