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农神李立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 17:1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溜 西安报道

  从西安杨凌区到合阳县有270公里的路程,当年的土路已为宽阔平整的高速公路所取代,汽车在西禹高速上一路疾驰,路上行车稀少,时常前后都不见其他车辆。隔着银灰色的护栏,高速路两边是开阔的麦地,麦苗正青,农民们正弯腰劳作。

  到合阳县城后再走二三十里才到甘井镇,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小镇,简单的几条街道。小孩们在路中间玩皮球,等到汽车使劲摁响喇叭才受惊避到一旁。车子一过,路面便扬起尘土。由于降雨量稀少,这儿常年风干物燥,再加上四月初正当沙尘天气,牙齿间摩擦着尘土的微粒。

  甘井旱农试验站就在这个镇上。一排建于八十年代初的低矮平房,有三四十个小房间,除了厨房、会议室和贮藏室外,便是长年驻扎在这儿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宿舍。李立科的房间里只有一张老木床,一张办公桌,一个洗脸架,一个柜子,别无余物。房间都没有暖气,近几年来他们才用上了电热毯,生活条件算是得到了改善。

  他们需要骑上自行车或

摩托车去两三里外的试验田。这片面积为90亩的试验田在一大片普通农田中间,要不是路边竖有“甘井旱农试验田”的牌子,一般人可能会对这块土地感到奇怪:不但小麦玉米、果树什么都种,而且麦苗竟如此参差不齐,长势大好的紧挨着黄瘦不堪的。这儿种有37个品种的小麦,以进行品种比较。

  玉米地也有些奇怪,全都密密地盖着往年的玉米秸杆。秸杆已积累了八年,有些已化为肥料融入了泥土。这就是李立科所创的留茬免耕秸杆全程覆盖技术,每年收割玉米后留下秸杆,覆于土上,次年并不翻耕,而是直接播种。李立科的同事张航拨开玉米秸杆,抓起一把灰黑色的土,只见一条蚯蚓露出半截身子,又急急地钻回土里。而旁边未使用这项技术的土地,土块干燥发白。

  张航说,经过八年的留茬免耕及覆盖,土质已大为改观,变得润湿而多肥,“没有蚯蚓的地不算好地”,这不仅有利于增产,而且覆盖严实的土地可避免大风吹走尘土,是防止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的良策。

  中心有块长条形的麦地最为引人注意,从北到南共有五个麦苗矩阵,麦苗依次由低到高,由稀到密。这五个麦苗矩阵是李立科和他的同事们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足迹,现在从一个矩阵走到另一个只需几步路,但当时却耗去了李立科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心血。

  最北边的麦苗矩阵稀稀拉拉,绿中带黄,小麦未施任何肥料,亩产仅有50公斤,这是1981年渭北旱原小麦生产的普遍情况。第二个矩阵明显地高了密了,按“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方法,每亩施以纯磷9公斤和纯氮5.5公斤,亩产为258公斤。第三个矩阵施肥力度加至三倍,即亩施纯磷22.5公斤和纯氮22.5公斤,亩产263公斤。第四个矩阵施肥跟第三个一样,加上灌水,亩产339公斤。第五个最为茂盛,施肥力度保持不变,不灌水,但应用留茬免耕秸杆全程覆盖技术,收麦穗时只收一半高,留下的麦茬粉碎后覆于土上,亩产达407公斤。

  第三个和第四个矩阵,是八十年代中期李立科面临的大难题。他发现,从低产50公斤到中产250公斤,“肥”是主要因素,只需增大施肥就可大幅度提高产量。但要从中产250公斤提高到高产400公斤,即使施肥翻两倍增产也并不明显,但如果同时加上浇灌便事半功倍。由此可见,此时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肥”,而是“水”。然而大面积的灌溉对于严重缺水的渭北旱地只是一个不现实的理想状态。

  李立科曾经避开缺水这个难题,用施肥的办法使旱地小麦增产200公斤。然而现在到了他不得不面对这一难题的时候了。

  他分析道,渭北旱原年降雨量500-650毫米,完全可以满足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业作物的生长需求,但由于这里水土流失严重,风大日强、水分蒸发快,犁、耙、耱的传统耕作方式使得耕地跑墒,如何保存自然降水成为研究中的攻关课题。李立科为此殚精竭虑,想了很多蓄水保墒之术,但这些办法所起到的效果都不显著。他终日苦思,直到某一天,几株特别的麦苗像大自然的启示一般出现在他面前。

  那是1987年的夏天,天气异常干旱,太阳毫不留情地夺取这片旱地里本来就不多的水分。某天中午,疲惫不堪的李立科走出实验田后,躺在一堆麦草上睡着了。当他醒来,突然发现身边的几株麦苗长得分外精神,他小心翼翼地拨开麦苗根部周围的麦草——地面是湿漉漉的。

  他终于找到了解决缺水难题的办法,他称之为“留茬少耕或免耕秸杆全程覆盖技术”。

  “留茬少耕或免耕秸杆全程覆盖技术”说起来似乎简单,它是仿照森林生态的原理用之于农田,就是收割农作物时,把茬子留得高一些,将农作物的秸秆覆盖在高茬间,少耕或免耕。这样,高留茬相当于森林中杂草和灌木的根茬,覆盖的秸秆相当于枯枝落叶,在留茬固定下就不会被风刮跑,下雨时,水分不易流失,日晒时,水分不易蒸发,使自然降水得以“就地拦蓄,就地入渗”。秸秆腐烂后还回赠土壤以有机肥和养分。在大风天气,这些覆盖物还可防止大风刮走尘土。

  多年的试验表明,这项技术可为土地蓄下非常可观的水量。渭北及延安南部的年降雨量为500-650毫米,小麦、玉米的需水量为350-450毫米,之所以产生干旱是由于有60%的降水被无谓地蒸发掉了。这一技术可将自然降水的保蓄率由25%-35%提高到50%-65%,每年可为每亩耕地增加40-80立方米的水分,基本上满足了农作物的需求。

  水的问题一旦解决,小麦产量便顺利地由中产过渡到高产。1991年,留茬免耕的试验田麦地亩产400公斤。即便在只有370毫米降雨量的大旱之年1997年,亩产也有300多公斤。在雨水丰沛之年,亩产可达500公斤。平均亩产在400公斤以上。玉米也是如此,在最旱的年份亩产400公斤,雨水丰沛之年可达850公斤,平均在600公斤以上。

  如果在旱地加以推广,渭北及延安南部共有650万亩小麦,亩产可由200公斤增至300公斤,每年可增收13亿斤。玉米300万亩,亩产可由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每年增收12亿斤。加起来每年可多收25亿斤粮食。

  “留茬少耕或免耕秸杆全程覆盖技术”的生态前景也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它是一种保护性耕作。传统耕作法所采用的耕、犁、耙技术,及焚烧秸杆的作法,不仅蓄水能力差,加重土地沙化,而且还制造出程度不轻的空气污染。李立科说,东北的黑土地逐渐变成了黄土地,陕北地区遍布丘陵沟壑,渭河河川焚烧秸杆污染环境,黄河、渭河出现断流,这些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长期沿用传统耕作法造成的破坏性后果。

  而以保水保土为核心的“留茬少耕或免耕秸杆全程覆盖技术”可将传统耕作法的诸多弊端一一化解,其生产的过程也是保护生态的过程。如推广开去,它所能开发的水分可比旱原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总量大6倍,相当于开掘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地下水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对于极其缺水的大西北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然而这种耕作新技术在渭北的推广却无比艰难。李立科不遗余力地为之四处奔走,多年过去了,新技术的推广面积仍然极其有限。

  起初农民们很难接受这种与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耕作法背道而驰的新技术,他们态度漠然。而各地政府不再主动来请李立科讲课,饥饿的时代已经过去,农业增产问题已不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李立科自己到处给农民讲新技术,即使有些农民出于对李立科的信任,开始尝试新的耕作办法,但他们很快发现新技术实行起来非常麻烦,收割麦子后,脱粒完毕,又得把这些秸杆运回地里,再进行粉碎,而且在免耕的土地上播种也更加耗费人力。他意识到,“留茬少耕或免耕秸杆全程覆盖技术”必须要与机械化结合起来。

  1998年,李立科与陕西户县某机械厂共同研制了十台小麦穴播施肥机。经过反复试验、改进,2001年,集秸秆还田、播种、施肥、除草等性能为一身的留茬覆盖免耕播种机和免耕覆盖穴播施肥机问世。一台机械的价格在3000-5000元,每天可耕作30亩地。与机械化相配套的种子选择、病虫杂草防治等各方面的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

  2004年秋冬,李立科的甘井试验站与附近的农民立下试验合同,共有100亩麦地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地,由试验站提供种子和除草剂,并提供机械进行留茬免耕全程覆盖耕作,农户按统一要求购买化肥。次年赶上大旱,一般农户的亩产只有150多公斤,而这100亩试验田的平均亩产为280公斤,高出100多公斤。

  2005年秋冬,自愿加入试验的麦田增到500亩,2006年收割后,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而普通麦田亩产为200来公斤。

  然而这几年来,户县的留茬免耕覆盖机械生产厂家“跑了五年,贷不着款”,生产陷入困境,这对该技术的推广来说是一个要命的瓶颈。李立科只有不断地打报告、申请项目,从温家宝、李岚清到陕西省省长都有过批示,各地专家对新技术评价颇高,省里也开过专门的会,但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落实又是另一回事,李立科对此无可奈何。

  甘井已经富了起来,人均年收入上五千元的人家是很寻常的,镇上及附近的村里可见到很多外观朴素的院子,但走进去后才发现实为藏富之家。往昔的“西伯利亚”果然成了“风水宝地”。

  甘井镇现有

苹果四五万亩,几乎家家都有苹果园,每亩果树的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甘井苹果被称为“中华名果”,甘井镇被誉为“陕西苹果第一镇”。围绕苹果种植,甘井还发展出香菇、猪牛养殖的循环生产体系,猪牛的排泄物成为苹果树的肥料,而苹果的枝条粉碎后可用来培育香菇。

  甘井原来只有零零星星的苹果树。1986年,李立科发现有农民家种的苹果味道很好,经过调查研究,甘井地区海拔800-1200米,年平均降水量555毫米,生产优质苹果所需的地理、气候指标在这儿无不俱备。于是他开始引进苹果树,试验站为农民们讲解技术,并进行实际指导。从此苹果树成为甘井人的一大致富法宝。

  1992年,李立科为甘井地区构想出一个农业结构调整新方案,增大经济作物所占比重:每4亩地中,1亩小麦,1亩玉米,1.5亩苹果,0.5亩苜蓿。苜蓿用来养猪、牛,猪牛的粪便又可用来肥沃果园。甘井此后的发展大致沿这个方案进行。

  很多农民还记得李立科最早给他们讲课时的情景,“他对农民太好了,农民就欢迎这样的人”。有十几位农民给李立科的试验田干活,尽管一天只有十块钱,他们也偶有抱怨“李老师对大家关心不够,光谈工作,试验站的屋子漏雨也不管”,也想过不干了,但没人走,“跟着李老师干完全是出于个人感情”。

  “李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更加不够,试验站的乔文莲说,“他盖的被子还是二十年前的旧被子,经常一整天蹲在地里,不回来吃饭,经常到地里也找不到他,原来他跟农民聊天去了。真想叫他休息一礼拜,但可能他真一闲下来就要病倒了”。1990年做完癌症手术后,当年李立科就回甘井转了一圈,1991年断断续续回来安排试验,到1992年就基本上回来了。1997年,李立科突然跪倒在小麦试验地里,无法起身,腰椎盘突出的老毛病折磨着他。

  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连同自身的病痛都没被他放在心上,现在他的所思所想完全集中在“留茬少耕或免耕秸杆全程覆盖技术”的推广上,他已经72岁了,面对种种无奈的情况,他叹气又生气,“都说这技术好,但干了这么多年就是推不出去”。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