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崛起:日本的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17:08 21世纪经济报道

  了解日本·百人访谈系列之中国崛起与日本猜想 1

  本报记者 赵忆宁 东京报道

  中日一衣带水,经济相互依存度已经比较深,而两国人民正从这样一种相互依存中获益。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将进一步促进中日民间沟通。日本多名学者指出,日本能够走出“平成萧条”,中国经济增长起了重要拉动作用。

  20年之后,中国将对日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将成为日本经济最大的投资者。东京相当一部分股票交易会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我非常希望日本的年轻人能够以热情的目光看待中国。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的利益。

  ———麻生太郎 日本外务省大臣

  日本人怎样认识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又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亚问题研究所所长国分良成讲述了一段有趣的经历,他是公认的日本少壮派“中国通”。

  2006年国分教授到瑞典讲演“日中关系与朝鲜”,50多名到会听众大部分是中国留学生,却没有一个日本学生,这让国分教授非常感慨。他到当地商店买东西时,店员热情地用中文招呼说“你好”而不说“Konnichiwa”(日文“你好”),而在十年前,记者在国外买东西,很多店员都会好奇地问:“你是从日本来吗?”十年时间,事情颠倒过来了,国际社会生活中,日本人被误认为是中国人。

  日本的心态

  日本内阁府政务官田村耕太郎拿着记者的中文采访提纲,边看边说:“看来不学中文不行了呀。”两个星期后,记者发现田村已经在一位中文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中文。

  中文,曾是联合国确立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直到现在才开始体现出来:在日本东京,每个车站都有中文标记;很多百货商场有中文广播与中文导购人员;博物馆、旅游胜地备有中文说明和中文讲解频道;企业专门备有中文年度报告。

  而一般日本人感受中国的变化,大多来自中国游客。根据日本方面的调查,中国旅游者到日本,一个人平均消费为40万日元(约2.6万人民币);在东京新宿京王百货商店,最受欢迎的是中国顾客。

  大阪产业大学年学费为80万日元(约5.2万人民币),原来为了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凡是到这间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学费减半,但大阪产业大学副校长齐藤日出治介绍,如今考虑到“中国人现在已经有钱了”的因素,他们正在考虑取消这项优惠措施;在日本的留学生身上,都带着10万、20万日元,日本人感到非常吃惊,羡慕得不得了。因为日本一般职员钱包里有1万日元就算多的了。

  由于“平成萧条”(本报3月27日8版)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使日本往日的自信开始下降:失业率高居不下,人均年收入开始下降,储蓄率下降,由此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少子化、老龄社会给日本的社会保险带来后顾之忧(本报3月30日4版),这一代的老年人还能享受到社会保险,但是下一代年轻人能不能享受到没有人知道,年轻人必须为养老而“未雨绸缪”。

  看到最大邻国,也是过去最大的穷国———中国悄然暴富,“日本人就像吃了一个涩柿子一样,嫉妒和失落感混杂在一起,这种内心的涩感令日本人不好受。这种微妙的感觉中国人无法理解。因为世界上还没有看到哪个国家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富起来的”,有“日本通”之称的亚洲未来研究会王行虎先生说。

  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甚至到9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中常常使用“友好”这个词,殊不知日本使用“友好”这个词的含义,更多的是一种同情。一是认为有历史的责任,二是因中国落后,作为发达国家日本有责任帮助中国发展。所以有日元贷款、技术转移和成套设备的输出。株式会社富士通综研所首席研究员朱炎对记者说:“说实话,当时日本对中国的援助是没有私心的,因为日本不担心中国可以赶上日本,这是最重要的。”

  东洋学园大学朱建荣教授回忆起1986年留学日本时的情形:对中国非常友好的经济学家南亮进先生给日本人做报告,主题是应该援助中国,理由是:第一,万一中国垮了怎么办?几百万人、几千万人跑到我们国家,代价要大得多;第二,日本现在与中国的经济差距是60-80年的时间,中国再赶也赶不上,你们担心什么?“那个时候日本对中国确实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是根本不担心的。”他说。

  “但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发展了,日本却遇到了十多年的不景气,除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的发言权超过日本,所以又开始对中国有一种戒心。在这个时候,凡是中国要做的事,日本都要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坏处?或者由失落感引发,凡是中国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从负面的角度理解”,朱炎说。

  一般日本国民感受中国的渠道大多来自“中国制造”与媒体。但日本媒体能够客观报道中国的少之又少,最大邻国正在发生的变化,被沾沾自喜、保守心态所隔离。

  拿起一张日本的报纸或者杂志,有关中国的报道虽然很多,但其视角却都“独特”:比如说中国国力增强,就会说是“因为穷人多了”;只要有几家日资企业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就会说“日资企业都离开中国了”,这些都反映了日本对中国迅速崛起不愿意接受的心态。应该说,最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日本企业界。而日本精英层感觉,中国的崛起对日本是一种“挑战”。

  日本的猜想

  日本版的“中国威胁论”主要聚焦在中国政治、军事、安全三个话题上。日本对中国崛起大量感觉到的是中国政治的压力和军事的“挑战”;而对中国崛起背景中经济实力的增

  强,日本人只有感性认识,而缺少理性的认知。

  日本朋友田中热治对记者坦言: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崛起不担心,田中先生是一位已经退休的普通日本人,而日本精英在谈到中国崛起这个问题时,观注点同样局限在政治、军事与安全范围内。日本《朝日新闻》著名评论家船桥洋一所谈到的中国崛起,他认为,中国的崛起对日本民族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冲击相当大。日本人的考虑是,将来日本和中国维持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特别是过去日本侵略过中国,经常在历史问题上还没有搞清楚,中国一下子这么强大,不知道中国这个巨人要做什么?”

  京都大学历史学教授中西辉政也有类似想法,他认为日本摸不清楚今后中国会变成什么样的国家。

  应该说,怀疑不是一种愉快的精神状态,但是深信不疑却是一件荒谬的事情。日本恰恰陷入了因猜疑而引起的深信不疑的恐惧之中,先是害怕可能发生的事情,跟着就会苦苦谋求防范的对策。猜疑之心犹如蝙蝠,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境是迷陷人的,又是扰乱人心的。

  日本民族要接受中国的崛起,从心理上需要一个相当漫长时间的调整。

  日本人的不愿接受中国崛起的心态从另一个事件中反映出来,一些日本人对日本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的现实反应不敏捷。不管日本认知或者承认与否,中国“经济起飞”的十五年正是日本“平成萧条”失去的十五年,正是在这十五年里,中日两国的经济实力确实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换:根据OECD与WTO数据显示,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日本,1990年GDP相当于中国1.1倍,到2003年已经只相当于中国GDP的48%;以“贸易立国”而闻名全球的日本,1990年出口额是中国的4.6倍,到2005年时只相当于中国的79%。;以“技术学院”自称的日本,1991年专利申请数是中国的7.35倍,到2005年日本只相当于中国的90%。

  在谈到中国崛起这事的时候,很少能够听到有专业人士从经济角度谈此问题。当全世界都在使用购买力计算经济总量时,很多日本研究机构还固守在官方汇率计算上。包括世界银行、IMF、UNDP、OECD甚至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就抛弃官方汇率,而使用购买力计算。以官方汇率计算,中国是不能再小了,日本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无法正确判断对方的“家底”,怎么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由此可见,不能说日本人对中国不了解,但是了解得既不多也不怎么正确。这种误判,如果影响其政策、策略及其战略的制定,麻烦就不小了。

  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将进一步促进中日民间沟通。

  中日一衣带水,经济相互依存度已经比较深,经贸往来正在构建战略互惠的基石,而两国人民正从这样一种相互依存中获益。日本多名学者指出,日本能够走出“平成萧条”,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待续)(此系列报道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日本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 单位:%

  数据来源:《日本国势会2006/07》,第525-532页

  (图表略,详见报)

  中国和日本GDP占世界总量比重

  资料来源:Angus Maddison,2006,World Economy:1-2003

  (图表略,详见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