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非物质民生问题”的要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 08:58 中国经济时报

  ■徐迅雷

  与“非直接利益冲突”概念的提出引起重视一样,如今又一新提法值得关注,那就是“非物质民生问题”。4月9日《报刊文摘》在头版头条位置转摘《半月谈内部版》第4期的文章说:在许多场合,人们都在说“民生问题包括衣、食、住、行”,这其实只是指民生问题的物质层面,而对“非物质民生问题”的忽视,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非物质民生问题,简单地说是精神生活层面的民生问题,也可以看成是“大文化”概念的民生问题。“非物质民生问题”的要害在哪里?就政府的角度看,要害在于“投入虚弱”和“浪费型投入”太多。在“非物质”、“大文化”所涵盖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四大领域,这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投入虚弱”说直白一点就是投入不足。比如人人都知道教育重要的,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其实各地一直在2%上左右摇摆;而美国教育经费的支出,三十多年来占GDP比例基本上都超过7%,这个差距之大,可用“令人震惊”形容之。而许多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经费上的支出,都大大超过教育经费,公车、公费招待、公款出国也就是在经费预算的强力支持下膨胀起来的,这三项全国一年的支出高达近万亿就是这样来的。

  政府在非物质民生问题上,一方面投入太少,无法保障百姓的非物质民生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投入的钱却不在刀刃上,太多的是“浪费型投入”:文化上各地忙于建设天价“大剧院”,不仅建设资金巨大,而且平常保养花费也是无底洞;在节目方面则热衷于搞精品工程,一个节目排好了得奖了就束之高阁了,或者忙于把一台节目弄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去演一场,其实都是自己掏钱的。教育上则忙于建设大楼大厅、豪华校门甚至“观光电梯”,没有钱贷款也要搞,高校的“中国式负债”主要是这样形成的。卫生领域,则各大

医院比赛着上高档进口仪器,一些昂贵的检查设备同城拥有率让西方发达国家也吃惊,但是利用率则低得让业内人士自己吃惊。体育方面则是把经费的大头都投向“金牌项目”了,使“全民健身”在实际上变成了一个空壳概念。

  这样的结果就是,让有限的文化消费变成了贵族消费,别说普通百姓甭想从中获得多少精神文化的“享受”,就是白领阶层也望洋兴叹,最多偶尔打打“文化牙祭”。究其背后原因,正是政府的“软政绩工程”心理在作祟,因为种种“精品工程”是上面看得见的,而“普降甘霖”的结果是上面看不到的。所以,“政府重视”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保证,要看政府“重视”的究竟是什么东西,而实际上,民生要求的是“东东”,政府却偏偏给你“西西”。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紧要的是改革政府的治理体制,只有“权为民所授”,民才能享受权之利。这是改善非物质民生问题的基础,是让百姓共建并共享丰富的非物质生活的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前提,其他一切都很容易成为阳光照耀下的冰块,看似漂亮,消融也快。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