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专主业+盲目扩张 二峨曲酒“撑”死自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06:40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流标四次,二峨曲酒厂上月终于得以分拆拍卖成功(本报曾作报道)。它留给上了年纪的四川人的,是挥之不去的香醇;留给年轻人的却是模糊的背影。中间的断代,缘起它的衰落,以及最终的破产。一代四川名酒的沉亡,对川企而言,是沉重的教训。 □荣耀八十年代 张先理的身份,在二峨曲酒鼎盛时期是车间主任,破产之后是酒厂的守门人。本该换班回家休息,但接到采访电话,他立马从床上下来,骑着那辆跟随多年的自行车直奔酒厂。 买酒车排了一公里 坐在门卫室破旧不堪的棉絮床上,说起上世纪末酒厂的辉煌,他依然兴奋十足。他1985年进厂,和他竞争同一岗位的有10个人,他是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最后入选的,这也是他一辈子的荣耀。当时,双流籍田镇就只有这么一个大企业,酒厂有700多人,镇上的人挤破头脑想要往里钻。特别是1986年和1987年,工资加奖金,普通工人能拿接近2000元,“比大学生的工资还高。” 中国白酒营销专家晏波对当时盛况的印象是,停在厂门口排队买酒的车,排到了一公里之外。 包装换来名声远扬 如今枯草丛生的厂房,早已人去楼空。但进门右侧的陈列室中,琳琅满目的奖杯和锦旗,是该厂昔日辉煌的见证。到现在,对于30岁到50岁之间的四川人来说,二峨曲酒那句经典的广告词依然琅琅上口:“佳肴需美酒,二峨进一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二峨曲酒先于其他厂家,借助在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打广告,先行一步抢占市场。“它当时红极一时,得益于广告的深入人心。”晏波认为,它领先的广告宣传意识,为它的品牌创下了无形资产。 据1999年—2000年间当代理厂长的贾志明介绍,从开始经营到走红,投入的广告费在4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光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频道打的两个月广告,就花了75万元。 阔绰汽车奖励经销商 甚至省外的糖酒公司也主动为二峨在当地分担部分广告费用,“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互惠互利。”贾志明骄傲地回忆,他们到外面推销,一提“二峨曲酒”,来订货的就络绎不绝。一年下来,他们的销售量达到两三百万,该厂对经销商出手阔绰,业绩突出者能拿到汽车奖励。“每年都要送出两三辆,整个生产、销售处于良好的循环中。” 而在众多白酒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厂厂长就主动邀请全国酒业协会的专家过来评审,由于物美价廉、市场管理到位,率先被评为名优白酒企业国家二级企业。一时间,锦旗不断,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江口醇、小角楼、丰谷酒,以及重庆的诗仙太白酒生产者的身影。 □落寞九十年代 作为厂里最忠诚的守护者,张先理不时会到当初工作的车间去打扫,这里陪伴他度过了15个春秋。“当时我指挥着15个人,每天要忙到晚上10点。”旺季时,一个车间的生产任务是30吨,主要销往安徽、江西等。 “当初,该厂是由当地5位村民共同创办的,创办人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双流—成都—四川这个范围内。”晏波遗憾地认为,目光不远,乡镇企业终归难逃灭亡的宿命。 盲目扩张到其他领域 从二峨宣布破产到现在,相隔7年。回望1999年,工厂无合适的人选,贾志明被推出来,当了一年代理厂长。现在,他在成都打工,依旧做他的会计老本行。当听说现在二峨厂房被一担保公司买下,该公司还打算买该商标让二峨重整声威之时,他才透露:“听说破产的时候,留下了三四千万负债。”这是他最深刻的数字。 而这些负债的资产,并不是用来发展白酒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四川迎来了矿泉水发展期,二峨也跃跃欲试,花了将近20万勘探,打井花了几十万,水质也经过了验证,但最终项目没做起来;而是又向度假村抛下了橄榄枝,在贾志明的记忆中,包括买地、装修花了将近700万。 那时,企业的扩张速度空前,还有传言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该公司还组建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而新组建公司的管理人员,都是从酒厂抽离的骨干,他们对这些新领域不甚了解。而这些领域,也成了资金的“无底洞”。以往如日中天的白酒领域,因为没有核心领导,就像被抽了脊髓一般,市场慢慢萎缩。 萎缩已无力偿还贷款 就在二峨积极扩张其他领域的时候,沱牌、文君酒等继续营销自己的品牌,五粮液更是积极扩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以往和它齐头并进的酒厂,稳定了自己的市场地位,二峨的市场却逐渐萎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该公司还兼并了夹江酒厂,由此扩大了四川的市场份额。“再努一把力就好了,慢慢稳起做肯定能挺下来。”贾志明遗憾的语气中带着伤感。他也清楚,二峨已经失去了最好时机,产品创新远远落后,理念难以与市场接轨。以包装为例,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他们的包装样式和质量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水平。1992年,他们和俄罗斯签了一批订单,待货到俄罗斯,酒瓶全部被冻裂,光是包装就损失了几十万。 鼎盛时期,为了满足订单量,酒厂不停贷款盲目扩张厂房和增加成套设备。但营销思路没有同时跟上,也没有对以后市场有准确的预估,市场萎缩之后,他们才发现,已无力偿还贷款。 □闭于新世纪 再也没有通知工人上班 逐渐被市场冷落的二峨,不停寻找新的出路。2000年,该厂归于北京中信国安酒业旗下。据贾志明回忆,当时国安的老总投资了近500万,这笔资金,为二峨这个失血过多的困兽带来了些许希望。但生产出来的酒贴上了国安商标,并作为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专用酒。酒专销往国安俱乐部,无疑缩小了二峨的市场。更要命的是,经销商都认牌子,头次要货时没有二峨,下次就不来了。渐渐地,急需打开市场的二峨走向了死路。 因为提前辞职,关于国安之后的二峨,贾志明毫不知情。但张先理清楚地记得,2001年,厂里集体放假之后,再也没有通知工人上班。至今,厂里还放着16000件“国安酒”,在上次拍卖会上,因没人应拍而流标。 早报记者曾小清摄影李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