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尚青年冲动消费带来多少能源消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05:5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周凯 实习生 刘聪 徐驰是郑州大学的大四学生,大学四年他换了4个手机。在他看来,手机使用频率高,更换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他的消费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 实际上,一部手机正常的使用寿命是3~5年,但很多年轻人和徐驰一样,平均每年都要更换一部。只不过,他们大概都不知道,一部手机只使用一年所消耗的能源要远远大于使用3年或5年消耗的能源。 社会更应该关注间接能源消耗 “消费品的使用时间越短,间接能源消耗越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陈迎副研究员指出,政府、企业、公众除了应该关注节约直接能源消耗,同时更应该关注节约间接能源消耗。 丹麦技术大学JorgenStigNorgard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能源消耗”的概念。他认为,家庭的直接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照明和家用电器使用的电、取暖和生活热水所用的热量以及汽车和摩托车所用的燃料,但家庭同时还有一种间接的能源消耗,比如购买一块地毯、一份保险、一捆白菜,或一幢房屋,都将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因为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以上各种东西都要消耗能源,购买得越多所消耗的能源也越多。 陈迎认为,现在国家的节能宣传主要集中在企业方面,而在消费者方面比较欠缺。比如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大多从生产角度,包括农业、工业、交通等各部门,涉及消费者的只有民用部分,但实际上,换一个角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工业产品大部分都要进入最终消费领域,因此居民消费,除了水电煤等直接能源消耗以外,更多的是间接能源消耗。 陈迎曾经看到韩国的一个统计数据,2000年,韩国居民用于直接能源消耗的消费只占收入的6.2%。但当年韩国全国GDP的54%被私人消费了,“大部分是间接能源消费”。 “我们现在只想到随手关灯,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但这只是减少了直接能源消耗。比如我们使用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的生产过程和垃圾处理过程中消耗的能源,都是间接能源消耗。我们消耗了一个杯子,同时也消耗了生产一个杯子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陈迎给记者出示了国外的一张能量消耗分析样本,举的是一台电冰箱的例子。一台电冰箱每年的直接能源消耗为1854MJ(兆焦-热量单位),而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间接能源消耗(包括生产、贸易、运输、垃圾处理等)是3484MJ,如果按照正常的使用寿命15年来计算,这台电冰箱每年消耗的能源是1854+3484/15≈2086MJ,但是如果这台冰箱只使用5年的话,它每年消耗的能源就是1854+3484/5≈2551MJ,高出465MJ。“同样,你如果一年换一个新手机,消耗的能源肯定要比你3年换一个手机消耗的能源多。” 陈迎还谈到,经常会看到某地有一幢几十层的大楼成功爆破的新闻,“实际上,这些建筑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寿命,而在欧洲,一两百年的建筑比比皆是,我们国家建筑的翻盖速度太快了,这里用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所隐含的间接能源太高了”。她认为,国家在能源导向上要重视间接能源消耗的问题。 “冲动是魔鬼” 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大四学生黄磊特别喜欢听歌,从最初的walkman到mp3、MD,黄磊只要看到市面上有新产品就忍不住想尝试。“现在的电子产品成本越来越低,比衣服还便宜呢,我又不怎么买新衣服的,看到喜欢的电子产品就会换。” 现在,马上就要出国,整天忙着毕业设计的黄磊又盘算着要买一台PSP,“我也知道可能没多少时间玩,但是看到它那么流行,有那么多人喜欢,还是很想拥有啊!” 在南通市一家船舶公司工作不到一年的毕力也有着他自己的喜好,搜集各种款式各种性能的耳机。喜欢听音乐的他特别注重音质,总觉得不同的耳机对音乐的表现力是不同的,于是几乎每一种他喜欢的音乐风格,都会被搭配上一款耳机,更夸张的是,他甚至会选择不同款式的耳机来搭配服饰。 “青年消费大多是冲动性消费,其实手机的主要功能就是打电话和发短信,但很多年轻人可能会为了一个炫彩外壳,甚至为了一种铃声,就要换手机。”陈迎认为,应该正确引导青年的消费观念。 “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城乡差异很大,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消费方式也在转向城市化,如果消费模式没有正确引导、不是可持续的话,我们就要在这个过程中付出极大代价。”陈迎说。 JorgenStigNorgard教授指出,通过不同的消费方式,就可以影响家庭之外的那部分间接能源消耗,如工业、农业、贸易、运输以及公用事业单位等消耗的能源。 陈迎说:“眼下青年人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处在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的消费观念,特别需要看到的是,中国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允许我们追求过度消费。” 中国-欧盟能源环境项目办公室专家高沛峻博士则认为,中国正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追求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消费态度的转变,是导致整个社会对物质过度追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现有物品的作用,或对现有物品稍事改进,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时尚的物品,那我们整个社会对新物品的追求将大大减少。” 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孙琪的口头禅就是“冲动是魔鬼”,因为她经常做一些事后被认为是“冲动”的事情。她特别关注上海各大商场的促销活动,一旦发现,马上前去“血拼”,衣服、鞋子、包包,只要是当时觉得便宜就买回家去,结果往往是很多东西买回来就再也没碰过,“鞋子总有三四十双吧,还不包括送人和扔掉的,包包也有二三十个了。” 而在上海一家报社工作的戴峰则喜欢购买各种新鲜的小电器,什么豆浆机、榨汁机、面包机、电火锅、电磁炉,一应俱全,但往往是买回家新鲜几天,就“束之高阁”了,或者就干脆送人,惹得老婆经常骂他。 “在我们的祖辈和父辈,家具和室内设施可以使用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一些物品几乎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但近几年来,我们似乎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所有,盲目购买,导致一些并不太适用的东西被带回家中,当发现不适用或有更合适的商品时,又会更冲动地去购买,对一些仍然适用的物品也因不时髦而丢弃。”高沛峻说。 消费习惯影响企业生产 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的刘珊珊最喜欢吃西瓜,而且连冬天也要吃西瓜,“反正现在有海南空运过来的西瓜,贵点也无所谓”。但她不知道,冬天的西瓜不仅要比夏天的西瓜贵,而且消耗的能源也远远高于夏天的西瓜所消耗的能源。 “为什么冬天非得吃西瓜?”陈迎说,冬天的西瓜要用暖棚,或者从南方运到北方,有时候还要用飞机运,而且还要用生长素、农药等等,既没有夏天的西瓜好吃,消耗的能源也大。 陈迎表示,中国人很讲究吃,以前的加工链很短,但现在追求方便,把生产链延长,消耗能源增加,有些其实不是很需要的。 在上海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刘振华事业有成,刚刚在浦东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开的是“马6”,还没结婚的他住在那套大房子里也觉得空空荡荡。“有钱了,当然想买套大房子了,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吧。”至于那辆“马6”,利用率也并不高,家里离公司不远,来回也就半个小时,不过“我很喜欢开启发动机的感觉”。 高沛峻则认为,无论从能源消耗来看,还是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看,应该鼓励在可能的情况下多以步行代替乘车。“曾几何时,中国以自行车王国著称,但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自行车在年轻一代人中使用的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将购买汽车当成自己的梦想,这不仅在大城市导致了严重的交通问题,而且由此引发的能源、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另一个被人忽视的副作用就是有车族缺少了锻炼身体的机会。” 陈迎则表示,人的活动必然对环境造成压力,但是可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减少这种压力。“在发展中国家,让人们停止发展,不追求生活质量,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只有以消费更少的东西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她认为,中国消费者有不少存在着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 有一种观念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是可持续生产,而发达国家的主要问题是可持续消费,但陈迎认为,现在中国可持续消费的问题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陈迎曾经到德国访问,在那里她就发现超市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前两次她并不知道,后来一看,大家都是拿布袋子,如果用塑料袋就收钱,“只要有小小的经济杠杆,两毛钱,下回就记住了,根本没必要用塑料袋”。但是回到国内后,到菜场买菜,买一趟菜,就拿好几个袋子。现在,陈迎去菜场买菜都主动带着布袋子。 陈迎认为,除了从道德层面进行宣传,有关部门还应该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以前很多人看完电视从来不拔电源,后来知道待机状态也费电,就能随手拔掉了,举手之劳,可以省很多电。”当然,市场引导也很重要,消费者消费对环境影响比较小的产品,就会引导生产企业转向这种产品。此外,政府还应该有一些鼓励措施,引入更多的经济手段,鼓励人们放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从我做起——走向低能耗社会》一书。) 本报北京4月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