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预测2007中国经济: 在失衡中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 08:29 保监会网站

  经济增长高位趋稳、小幅回调对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会的经济学家普遍持乐观态度且看法基本一致,认为今年经济增速仍然会在10%左右,或许会略低于10%。可以看出,经济增速不是问题,重要的是经济有没有过热的趋势、增长是否可持续、物价走势会怎样、增长格局将如何改变。中国经济近4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人们自然担心经济是否过热。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过热经济的症状有高通胀率、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当中遇到瓶颈等现象。中国出现了资本的累积,有越来越多的投资,造成了整个经济的产能在不断地上升。因为生产率在提高,中国经济各个产业当中的利润率是相当好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特别是中国财政的状况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另外中国基础设施的状况是非常好的,中国应该能够充分地利用财政的一些政策,利用现在非常有利的基础设施的状况来保持经济稳健地发展。他预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会保持比较高的速度。不仅仅是内部的环境非常有利,世界整个的经济发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在未来几年当中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世界经济的软着陆会导致中国的出口逐步下降,增长的速度减缓,这对于中国的政府来说其实不是一件坏事情,因为现在中国经济对于出口的依赖程度过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对今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是:高位趋稳,小幅回调。在扩张性的因素中,投资趋势还是比较强劲的,投资强劲的背后就是中国的城市化、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就外部环境而言,世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再加上有促进新农村建设、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一系列的政策出来,投资比较快速地增长会继续保持。消费增长预计也会保持在13%,按照现价算,预计今年会超过14%;按照可比价格算估计会超过13%。因此,他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会低于25%。整个内需应该说是比较强劲的。外贸进出口的增速估计会比去年有所放缓。进口和出口总的预计会保持在20%左右。根据模型预测和理论分析,总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上应在10%左右。这应该是第5个两位数增长的年份,但也可能会到10%以下,趋势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在高位上升的区间。他认为,小幅回调程度要看一些紧缩性的因素,就是中央明确提出来要控制增长的速度,并且对房地产投资的过热将要采取的相关紧缩措施。投资在去年受到了政策主导的抑制,政策要控制产能的工业领域扩大,去年界定了11个行业。如果今年要控制产能的行业范围继续扩大,对于整个工业增长、增加值增速以及利润增速都会产生约束性影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认为,前一段时间出现的食品价格上涨是一次性的,不构成持续的通货膨胀的因素。他说,货币M2的增长从去年4、5月份宏观调控到去年9月份一直在往下走。后面3个月稍微有一点回升,但是回升的幅度不大,总的来说是偏弱的。在这个意义上,货币的增长率太高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可以说是一直到2006年12月底,货币的增长可能比较合适甚至偏低。曾经准确预测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认为,全球经济减速和外贸政策调整,将使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但是国内需求仍能抵御外部冲击,仍能支持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他预计今年我国GDP增长为9.9%,仍处于接近10%的增长水平。他预期,2007年投资将达到25%左右的合理水平。消费需求增长值得期待,现在消费年增长率已在13%以上,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由于政府开始从多方面入手,以增加居民消费,2007年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物价已开始爬升。而流动性过剩、要素价格重估、投资反弹等诸多因素,将继续推动物价上涨。他预测,2007年出现温和通胀的可能性相当大,全年CPI为2.6%。战略调整拉开序幕近年来,中国经济在结构倾斜中持续高速运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经积累起比较严重的经济内外部失衡,威胁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也自然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增长方式粗放、投资率高但消费率低、就业问题严峻、城乡收入差距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一要促成增长方式转变,要加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要建立创新型的社会,要通过和谐的发展鼓励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三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来开辟农村市场,来扩大对农村的投入,增加农民的收入;四要开辟新经济增长点,把内需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通过收入的增加来拉动消费。经济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宏观经济分析也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强调,经济方式的转变面临严峻挑战,问题难在中国现在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扩展,怎么样能够把资源环境的代价降低,这是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在经济上升期我们更要重视,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中长期的结构政策、改革和制度创新,必须密切结合起来。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中国经济总量中,投资的比重偏,消费的比重在下降。消费的比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工资占GDP的比例在下降,这与中国的发展模式是相关的。目前中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和投资,服务行业相对来说不发达。中国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状况仍然需要想办法改变。中国未来的增长有一些有利的情况,也有一些风险因素。比如说原材料,能源是中国经济的软肋,这会影响到中国的工业以及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高储蓄率也是一个问题,目前来说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但是未来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中国要逐步地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经济结构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即从投资型转向支出型,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可以稍微减缓一些,允许服务行业所占经济比重逐步上升。这样的发展模式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是比较有利的模式。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张曙光教授表示,中国经济今年的走势是稳中稍降。经济增长的问题不大,关键要加强调整的步伐。调整的背后涉及到体制上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快是由于政府在里面起的作用很大,地方政府的竞争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又加剧了结构的失衡。还有就是部门之争,这种竞争对于中国经济体制的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则认为,2007年国家针对经济内外部失衡所作的政策调整将全面展开,在外资外贸领域,着力调整出口退税、关税;在投资和生产领域,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加速实施产业整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鼓励自主创新;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政府收入政策致力于“扶低抑高”,进一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改善居民预期,为扩大消费奠定基础。他认为,2007年只是战略性调整的开端,政策调整的完成与政策效应的显现需要几年的时间,但它将使中国经济发展确立在全新的基础之上。冷静看待流动性过剩流动性是近期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经济学词汇。流动性过剩是当前困扰全球经济的突出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存在内外失衡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问题对我国经济健康安全发展也带来了挑战。在这次年会上,流动性过剩也是与会经济学家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管涛分析认为,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愈演愈烈。一些能源出口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顺差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则赤字越来越大。世界范围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失衡助长了流动性过剩。从大的方面来讲,发达国家是输出流行性过剩重要的发源地,重点就是美国。网络泡沫破灭后,美国长期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了经常项目赤字不断膨胀,全球美元泛滥。再就是日本,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实行了超低的长期利率政策。这导致日本流行性过剩流向海外。而作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来讲,是属于输入流行性过剩。一个渠道是一部分资源性商品出口大国,由于全球的经济增长比较旺盛,需求比较强劲,使得资源性商品价格飞涨,很多的国家出现了较大的贸易顺差;再就是有一些资本大量流入带来流行性过剩的输入。管涛认为,全球的流行性过剩对宏观调控提出了4个挑战:出现投资过热风险、通货膨胀的压力上升、资产泡沫急剧形成、国际金融风险增加。他强调,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流行性过剩很大程度上不是反映到商品价格上,而是反映到资产价格上。如何对于资产价格进行控制,确实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新问题。反应过度了会有问题,会捅破泡沫,引发恐慌和危机;不作为也会有问题,泡沫将越聚越大,更加难以消除,并只能积累风险。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不够成熟,风险不好控制和管理,容易造成外来投资的风险集中到某个部分。法国巴黎百富勤董事副总经理兼总经济师陈兴动说,世界经济学家普遍意识到,本轮的全球经济失衡不是哪一个国家可以单独作出调整的,也不是哪个地区可以单独完成的,必须全球进行协调。美国对于全球性的经济失衡目前表现出信心不足。如果按照这样的状态继续延续下去,不进行主动地调整,全球的经济再往前走,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调整。最近我们大家比较担心的就是日本的利息问题,如果日本中央银行下决心调整利率,调整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它很有可能成为刺激全球经济流行性的调整。如果全球各个地方都在调整,接下来很有可能出现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经济下滑局面。美林证券亚太区经济学家陆挺指出,日元套利交易对近期引起全球股市大跌的“黑色星期二”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次事件之后,国际市场上对于中国A股的关心可以说是空前的。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马青的观点颇具爆炸性。他认为,推动中国A股上涨的动力不是流动性泛滥,在2007年,顶多在2008年,会出现一次对全球有冲击力的金融危机。这一次危机不在股市、也不在房地产。他列出各项数据证明,2006年的信贷指标比2004、2005年更紧,实际上流动性泛滥最多的时候是2004年,但在2006年偏紧的时候股市起来了。原因是因为流动性对中国的股票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有效的约束。他认为,国内对日元套利交易关注不够。最近的西方七国集团会议上,各国都知道是日元的问题,但是不敢点日元,怕点了日元之后导致对冲的过程,所以不敢提。1997、1998年的金融市场货币危机中,日元套利的作用相当大。而目前日元套利交易的规模是1997年的8-9倍。现在的风险是国际金融市场存在大量地信用期权,而这个期权的规模非常巨大,同时又缺乏管理和对冲。他认为,出现金融危机更可能会出现在信用产品。出现危机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危机实际上是一个看空期权。重要的是在这个看空期权的时间里,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41]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