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八路马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 01:38 中国质量新闻网

  去年春季,送马伯伯走的那天,北京城一扫多日阴霾,阳光灿烂,蓝天如洗,一如老人家身上的透明脾气。

  马毅是一位响当当的老八路。1937年,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19岁马毅瞒着家人,偷偷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在吕正操将军麾下当兵。娘知道后,领着小妹找到部队,哭着闹着要他回去,说爷爷想他想得吃不下饭。连长问他,要不你先回去吧?马毅咬着牙没吭气。没几天,部队伏击日军,打了个胜仗。老百姓派代表去部队驻地慰劳。马毅抗着长枪在门口站岗,扭头一瞧,领头劳军的正是他爷爷。这可把他乐坏了,老远大喊“爷爷”。八路军行军打仗,宿营时都是和衣而卧,夜里有情况爬起来就走。战友一般也不喊你,为的是不打扰老百姓,稍马虎一点就可能被落下,再找部队可就难了。一天中午,被跳蚤咬得受不了,马毅脱下棉袄抓虱子,旁边有个老太太看得直掉眼泪。他问哭啥?老太太说,儿子也是当兵的,看着你们这样,想起自己的儿子可怜呀!马毅聪明,被挑上了报务员,那可是咱八路军的技术兵。1938年在五台山学习无线电,教员是仲富祥(后来为邮电部部长)和一位从敌占区跑出来的北京大学物理教授。师生住在寺庙里,从早到晚学习英语和收发无线电报,连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在背单词。经过3个月培训,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居然把常用的无线电术语背得滚瓜烂熟。耄耋之年,仍句句在胸。

  学成归来,在团里当电台队长。报务员是八路军的“心肝宝贝”。军装穿4个兜的,吃的是干部灶,行军有马骑,宿营住最好的房,而且跟团首长在一起。当时,八路军各部队都是在敌后分散活动,无线电台是惟一的通信联络工具。一次,首长的怀表坏了,问马毅能修吗?经他一番摆弄,居然给修好了,这下马毅的威望更高了。老爷子后来悄悄说,我哪儿会修啊,我看见表进了水,用剪子撬开后盖晒了半天,表就走了。我时常回想,并在心里反复临摹着一幅画——一位身材高大的八路军战士,背负沉重的电台,随着部队转战崇山峻岭。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太行山上看红日升起,滹沱河畔听波涛汹涌。只可惜无丹青本领,否则,我一定要描绘出这样一幅场景:连部门口,一个站得笔直的哨兵,和前来看望他的爷爷四目相视。

  1944年,马毅随部队移防延安。抗战胜利后的一天,毛主席到军委三局电台视察。局长说请主席给我们讲讲话吧。毛主席就在窑洞前的小空场上给电台的20多人介绍形势。那些谈话内容,并没被收录于《毛选》。但马毅至今能清晰地大段背出。他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北高阳口音说,毛主席说,抗战胜利了,全国人民都盼望和平,我们也在努力争取和平。但我们不怕和国民党决裂。过去打日本鬼子,我们是10个人打他一个;要是打国民党,我们一个打他10个!马老还回忆道,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晚上放电影招待与会代表。为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安全考虑,警卫人员不让马毅他们进院,这些小伙子就悄悄翻墙进去。在那个年代没事儿,现在可不行啦。他笑着说。

  马老为人正直爽快,一生只讲大实话。连他讲的战斗故事,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他不怎么描述英勇杀敌的场面,倒是经常提起某次战斗失利的情景。前不久,电视剧《亮剑》热播,我们都以为剧情很真实,他却说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八路军向日本人的阵地发动猛攻根本不可能。因为八路军极缺子弹,我们的机枪不可能连续扫射。1942年反扫荡那几个月,部队天天跟在日本人后面兜圈子,一枪未放。他感慨地说,如果八路军有国民党军队那么多子弹,早把小鬼子揍惨了。不过听过这种“另类”故事,我更加钦佩八路军前辈。也是,战争是残酷的,假如像拍电影那样,枪一响,敌人留下一片片尸体,跟大款数钱似的,抗战还用8年吗?打完日寇打老蒋,全国解放后,马毅又入朝参战,和美国鬼子干了3年。80多岁时,嫉恶如仇的性格一点儿不改。回乡探亲时,听说有的当地村干部搞腐败,欺压百姓,老爷子大声怒斥:这不是恶霸吗!?差点儿举着拐棍揍人。

  马毅曾任空军通讯团团长,后转业中央档案馆任处长。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都说,只要不偷懒,和老马相处简直太愉快了!他身上有个“抗上”的毛病。遇到不讲理的上司,别人不敢吱声,他一定要据理力争。文革期间,馆里贴满了批他的大字报,围着好多人看。他也凑过去,不小心放了个屁,周围顿时一片哄笑。他装出严肃的模样说,笑什么笑?我这是炮打司令部!上面派人单独找他谈话,说只要他说一声“错了”就行。他没答应,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被下放到江西农场,泥里水里干了8年。回京探亲时,人又黑又瘦,家里小三不认识他,就喊:“妈妈,有个叔叔找你。”他进屋把破草帽摘了,孩子瞧了老半天才认出来:“你是爸爸!”马老没想到,自己还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有人写大字报,责骂他娇惯孩子,无法无天。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教子无方”,3个儿子思想解放,个性自由,活得没有什么“框框”,天天就是一个“玩”字。“玩”无线电的大儿子马军,如今是北京警察学院的工程师;最贪玩的老二马兵,将财会和摄影“玩”得滴溜溜转;老三马挥,原先是新华社摄影记者,现为央视《实话实说》编导。3个男孩全部继承了父亲刚直、勇敢、自信和阳光的性格。马老的育子经验,不妨请今日家长借鉴。

  马老一辈子不改兵的颜色。几十年来,工作生活一丝不苟。住院期间,随手用的东西,全部按顺序放好。卫生间里的毛巾搭得角对角,边对边。连睡前晾白开水的杯子也放在固定位置上。夜里想喝水,他只需一扭头,嘴巴刚好衔住吸管。老人起夜从不开灯,每一次去卫生间是几点几分,返回是几点几分,中间用了多长时间,第二天记得清清楚楚。老兵的性格就是逢“仗”必打,永远争第一。即便和子孙打扑克,他也常常争得脸红脖子粗。马老不允许晚辈谦让,哪怕偷偷让步也不行,一定要拿出真本事。住院时,小护士全喜欢上了这个倔强可爱的老头,当面叫他“马爷爷”,背后给他起个绰号“大帅哥”。老人病危期间,我去医院看望,俯身对他说:“马伯伯,等您病好了,咱们再打牌吧?”孰料身体虚弱的老人立刻笑着指我:“哈哈,你不是个儿!”不料,一病沉疴,溘然仙逝。告别仪式上,前来吊唁的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在马毅安卧的遗榻前,摆放着一套绿军装。

  马伯伯享年88岁,葬于长城脚下的八达岭陵园。他长眠在和长城挨得这么近的地方,绝非偶然。在中国人的心中,“老八路”这个沉甸甸的称呼,恰似长城砖石,青铜大鼎。我看到了:马毅伯伯的灵魂和那个时代的英雄顶天立地,肩并肩站在一起,为后人撑起一道永不消逝的彩虹。

  《中国质量报》

作者:林 鸣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