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镜头不伤“一把手”背后的“监督例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09:35 中国经济时报

  ■毕书之

  近日,湖北秭归县开展了一场别具风格的整风运动。县纪委组织拍摄了217名干部在上班时间炒股玩游戏、开会睡觉等各类违纪行为,并制成一部名为《干部作风现状专题片》的短片,组织近千名县直机关和乡镇干部集体观看。放映后,县干部的违纪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但有干部认为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监督对象不包括各部门“一把手”也备受争议。(3月26日《新京报》)

  要说这秭归县纪委也算很有创意了,竟然想出这“拍片反腐”的招数来,虽说不能治本,但敲打敲打干部,有总胜于无啦。问题的焦点在于,不患丢人而患不能“平等丢人”的心理,令撞到枪口被曝光的干部感到了不平衡:这丑我们丢得,“一把手”们为什么就能例外呢?对此,县纪委书记的解释是:确实有个别局的“一把手”被拍到了,但是我们曝光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作,如果把“一把手”也曝光,他个人的威信受到影响,这个局的工作以后就不好开展了。

  原因原来如此!道理说白了,人家纪委监督从出发点的时候,就是把“一把手”排除在外的——既然不是“贪污腐败”之类的什么大错误,只是上班炒炒股,开会睡睡觉这类“违纪”行为,总要留点情面。那为什么“二把手”、“三把手”其他的“手”都可以曝光呢?人家也说了:有些局,“一把手”对副手还不太好批评,我们帮他把这些人曝曝光,有助于一些局长对内管理。看到这里,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要争着当“一把手”,也就明白了在很多事故、腐败的背后,为什么出来承担责任的都不是“一把手”,而是“一排副”!——这些监督压根就没想着把“一把手”列入当中,只是处处想着为“一把手”分忧罢了!

  表面看来,秭归县的尴尬在于他们选择的是从上往下、用镜头拍摄取证的方法来整风,这为大家的求情、托关系等操作留下了空间。几个摄像头跟千百万老百姓雪亮的眼睛相比,当然存在先天的缺陷。但从根本上讲,镜头不伤“一把手”背后所谓的“保留威信、避免被动”的理念,只不过是“中国式监督”的一个极端的反应。

  在中国,监督难,监督“一把手”更是难上加难!对于“一把手”不是没有监督的制度,而是制度在“一把手”妙不可言的权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很多批评、纪律都统统地成为了摆设与玩物,一把手可以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造成部门工作的被动)肆无忌惮地凌驾于监督制度之上。不把自己视为理应“被监督者”的一员,而是动辄就搞特殊,搞例外,用自己“领班人”的身份优势,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且屡屡得逞,这正是当下中国官场“一把手”过分集权,甚至成为“一霸手”烟硝不散的根源所在。

  “官”字两张口,官越大,口越大,那是封建时代的老皇历了;法制时代讲的是法律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甚至越是官大,越要以身作则。当我们的法纪面对官大官小不能“一碗水端平”,当各个领域的”一把手”实际上掌握着太多特权的时候,我们法治的根基正受到了最大的伤害,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石经受着毁灭性的冲刷。中国官员最讲究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一把手”作为一个部门、一个班子的核心成员,其状况如何,对该部门、该班子的工作和风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他们自己的表现并不好,甚至贪污腐败,却被保留着脸面、尊严得以“例外”的时候,底层人如何能从心里服气?底下官员又如何不去效仿?

  一把手可以例外的监督手段,还有什么效力可言?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官员的监督总显出力不从心的一面,现在看来,从“一把手”为什么能够屡屡例外的角度反思当下的官员监督工作,恐怕不无益处。有网民留言说:在中国,法纪只要管好了大大小小的“一把手”,也就管好了中国的官场。这话有些绝对,但谁又能说这话完全不对呢?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