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李西梧:有感于“没有沙尘暴就没有中华民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 13:45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西梧

  3月的北京,春暖花盛开,风起沙尘至。今年罕见的暖冬,会不会导致沙尘暴的升级肆虐,给置身于春天明媚阳光下的人们心头蒙上了阴影。

  从源头上大力治理沙尘暴,还首都北京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是从政府领导到普通民众的梦想。可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却以惊人的结论浇灭了人们心头的期盼。他说:“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谓制止沙尘暴,实际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难以驯服沙尘暴,这在多年的治理中人们已经有所省悟。偏偏秦大河院士在给制止沙尘暴浇冷水的同时,还要给它“评功摆好”。秦院士认为:沙尘暴给人类造成损失的同时,也有其正面效应。在数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沙尘暴,形成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河穿过黄土高原,把大量的尘土冲击下来,沉积成华北平原。如果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华北平原,那就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

  听到秦院士的惊人之语,确有醍醐灌顶之感。我们中华民族的孕育是否有沙尘暴的功劳,这是个很大的课题,该由人类学家、地质学家去深入研究。但为制止沙尘暴危害,我们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了浩大的工程,可沙尘暴却愈演愈烈,年甚一年,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内地治不好怪边疆,边疆治不好怪外国,就有人提出要搞一场全面治沙的联合国际行动,可惜没有得到积极响应。

  笔者觉得秦院士作为一个气象权威发出此断言,并不是要否定全民治理沙尘暴的热情,更不是否定浩大的治沙工程所取得的成就。而是提醒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都应该深刻反省对待自然的态度。对自然灾害,我们历来都投以仇视的目光,看待沙尘暴更是如此,认为其百害而无一利。其实,沙尘暴的存在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而人类对其记载只有三四千年。多种地貌、多种气候的并存,是各种生物得以在地球按不同方式繁衍的先决条件。沙漠地区的泥沙,通过强风的裹胁,在给人类环境带来恶化的同时,也将大量矿物质带到平原与海洋,养活了大批生物,许多生物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种。人类目前还无法抗拒的灾害,如

地震
海啸
、台风等,实际上都有相互依存的一面。试想,如果没有每年呼啸而至的台风带来的大量雨水,我国沿海地区恐怕也不会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所以,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问题,远远不能用爱好或憎恨与否来评价。

  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灾害,历来有“治”的观念和传统。从远古“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的传说,到当代“战天斗地”、“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壮举,无不体现了“人定胜天”的豪迈气魄。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前仆后继大力治理的“丰功伟绩”,以致于黄河从河南段开始,成为高出平原约20米的地上悬河。每年汛期到来,沿岸人民都是头顶着洪水提心吊胆过日子。如何变“治”为“适应”,这些年来人们的观念有所改变,谈论得也多了。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候,“治”和“抗”又成了惟一的选择、压倒一切的任务。一些外国人面对我国千军万马“战洪图”的恢弘场面总觉得不解,他们不知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是我们对待自然灾害的战略战术。至于沙尘暴的治理,我国古代没有出过这方面的英雄,也没有留下像

都江堰那样的伟大工程,于是当代人都跃跃欲试,要创造制止沙尘暴的奇迹。为了根治西北地区的沙漠,堵注沙尘源头,甚至有突发奇想者建议用原子弹将喜玛拉雅山脉炸开一个缺口,让南印度洋暖湿气流涌进,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人与大自然较量,人总是希望占上风,从来不愿服输,这是人的求胜欲望所致。尽管许许多多有识之士已经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许多灾害我们不可能制止,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中力求避免、减轻,但人们“降龙伏虎”的决心依然不动摇。党中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其中就包含着如何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深刻内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因为在应该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特性追求天人合一的效应,还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下创造政绩,许多地方政府无疑都愿意选择后者。一来这样的成就看得见摸得着,二来能以此为理由争取到国家的投资、企业的支持。至于是否违背科学,浪费资财,由后人检验去吧。甘肃省民勤县由一个全国学习的治理沙先进典型,如今已被亮起将被沙漠吞噬的红灯,就是一个鲜明例证。

  中华民族有着伟大而灿烂的历史,但要记住,不能光把创造文明归为人类,将制造灾难推给大自然。如果说,如今的自然灾害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那也是人类不能善待大自然的报应,我们只能深刻检讨自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