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国内品牌缺乏“创新”和“研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 13:44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何建华 实习记者 郭玉志报道 中国服装协会研究员刘嘉认为,市场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上。新一轮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最终的目标是“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差异化”之剑在这一时期格外锐利,缺乏科技投入和市场研发的盲从行为,在这个市场机遇和挑战面前都将十分危险。 根据浙江服装协会的调查发现,在男装方面,中国男装品牌的主要经营场所是百货商场,虽然装饰豪华,但是大部分都以出租营业面积为主要的盈利手段,一方面不会考虑到具体品牌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刘嘉表示中国在世界服装业的地位,是通过长期以来较高的产品质量和较低的产品成本建立起来的。其实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不足,产品的同质化也是中国男装的痼疾。中国男装品牌的薄弱之处主要在于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建立、个性的追求,造成产品同质化、风格单一化。而女装在重视品牌个性形象的选择,缺乏创新能力,以至于难以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缩短自己与其他品牌的差距,塑造自己行业领先的品牌形象。在童装方面,市场则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一些国外品牌服饰质量考究、色彩搭配合理,其款式适合儿童特点,但是市场价格高;另一方面,大部分国内童装价格便宜,但款式过于花哨烦乱,设计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风格雷同,而且抄袭痕迹明显,特别是营销手段陈旧落后,竞争无序。 服装市场“洗牌”在即 随着国际品牌加入竞争队伍,目前的运动装市场、时尚休闲装市场的竞争态势就已明显体现出“洗牌”和市场细分的迹象。 2007年,外销型企业进军国内市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 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中国作为服装制造和出口的第一大国,在走出去方面明显不足。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中国服装与世界的差距在缩小,而我们本土设计师走出去,大部分是以吸收“营养”为主,设计师并没有成为世界大师。中国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自主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王庆认为,中国服装行业的优势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但目前面临的形势还是隐忧难除;从中长期来看,纺织行业只有通过走出去战略、创建自身知名品牌等方式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迎来行业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刘嘉认为,中国服装要想在确立自己的服装强国地位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开辟多元化市场。二是分享优惠贸易政策。目前,全球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已达300多个。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国企业尤其是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可以在国外适宜地点投资办厂,这样既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又能与当地相关企业形成利益同盟,减少贸易摩擦。 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王庆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去年吉芬进入世界时装界的殿堂,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品牌首次登上重要国际时尚舞台,这也是我国服装走出去的展现。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全球纺织品配额于2005年1月1日按照既定时间表取消,纺织品服装贸易将迎来“后配额时代”。对中国的纺织业而言,要应对配额取消后发达国家更严格的非贸易壁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王庆认为,服装业亟须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王庆说,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建立起了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出口产业链,但是在创建自有品牌方面还有不足的地方。在后配额时代为了不失时机抢占新的国际市场份额,我国服装应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大力创建并发展自有品牌。通过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即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