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石油降价暗藏玄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 09:46 金羊网-新快报

  有媒体文章认为,成品油降价是继续垄断的策略

  “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单纯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两家公司最基本的区别:一家是“油”公司,以原油开采业务(上游)为主;另一家则是炼化公司,以炼油和销售成品油(中下游)为主。这是9年前中国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重组时定下的。

  主管部门当时的构想是,先将两家公司的业务区分开,然后以长城为界划分地盘,希望它们各自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向对方的地盘渗透,而后再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展开竞争。

  整整9年的准备近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3月8日当天,中石油在北京启动为期一个月的油品降价促销活动,降价幅度分为每升降0.05元至0.2元不等。这一首次公司层面上的主动降价,意味着中石油开始对零售规模占优的中石化发出了实质性的挑战。

  捅破窗纸

  中国石油业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级分析人士表示:“中石油终于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最近几年两家公司的业务发展规划以及资金投入分布状况就可以看出,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了。特别是中石油,最近几年中下游业务的发展势必导致和中石化正面竞争,这对于原油开采能力薄弱的中石化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

  其中一家石油公司的人士表示,这样的行动早在预料之中。在全国,截至2006年上半年,中石油就已经拥有近1.8万座加油站,与中石化的3万多座相比虽然差了不少,但比重组之初的1.1万多座却有大幅增加。况且中石油把新增的大多加油站开到了中石化的腹地,如在广东就有500座与BP合资的加油站。在最近几年的公司年报上,只要一提及

零售业务,中石油就只有“零售业务扩张”的说法。

  为了大力拓展下游业务,中石油还在最近的几年中大幅投入巨资以提高中游(炼油)业务,以支撑未来的销售业务。如今在炼油能力上,中石油已经直逼中石化。根据两公司2006年中期报告,中石油的半年原油加工量是5300多万吨,距离中石化的7100多万吨已经所差不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石油在未来的竞争中无疑占据了较大的先天优势。

  唯一难以预见的是,两家公司共同的主人国资委面对未来的竞争状况,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毕竟其根本目标还是让双方各自强大,与跨国石油巨头竞争。

  短兵相接

  针对降价,中石化北京销售公司发言人朱汪友表示,中石化肯定不会降价,但是会以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应对竞争。

  有专家认为,中石油在恰当的时候找到了恰当的借口降价,其意图事实上是提高中石油公司在零售业务上的品牌综合实力,为将来全国零售业务的拓展做好工作。

  此次行为从商业角度上看,毫无疑问大获成功。首先,降价投入的资金有限,按中石油在北京的200多座加油站为计,一个月的期限,中石油仅仅出让了极少的利润,这还要刨去因为销量增加带来的收益增幅。而因为这是石油公司首次主动降价,其引发的全国关注让中石油的品牌影响大大增加,一位商学院教授如此表示。

  除此之外,正值两会期间,此次降价还让中石油捞得一个“主动让利于民”的好名声,不但能减少这家公司一直承受的舆论指责,也符合

和谐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

  面对对价格极为敏感的中国消费者,对于中石化来说,中石油降价可说是杀手锏。更关键的是,中石化实在很难跟进,“中石化去年又拿到了国家50亿元的补贴,用于补贴炼化业务的亏损,如果中石化降价,很难向公众交待。”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韩学功教授说。除此之外,后跟进者从品牌宣传来看,也很难获得品牌的美誉度。

  而中石化之所以如此受制于人,根本原因在于,与中石油的上游业务带来的强大盈利能力(2005年中石油以1300多亿元的利润蝉联两届“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所创造的降价空间相比,中石化的上游业务可谓先天不足。

  全面比拼

  两公司2006年中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石油原油加工量的83%来自于自身勘探开采板块,中石化加工的原油却有80%来自于国际原油价格进口的原油,同时还要从中石油和中海油手中采购原油。

  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时,这种差别足以让中石油赚个盆满钵满,也足以让中石化赔得叫苦连天。2006年上半年中石化净利润达到206.79亿元,但是炼油业务却亏损了近75亿元。在其利润中,利润率达到60.53%的勘探及开采收入占比仅为13.6%,炼油方面收入占比达到了55.8%,对应利润率为-5.33%。

  中石化上游部分包括胜利油田、江汉油田、中原油田等,其勘探力量很多来自于后来并入的新星石油公司,后者还为它带来了塔河油田。2006年,中石化在四川东北部发现普光气田,探明可采储量为2510.75亿立方米。四川是中石油的传统地盘,这一气田的发现让中石化在中石油面前长出了一口气。

  勘探专业化的甜头也促使中石化下决心开始实施自身体制的改革。按照3月13日公布的中石化上游板块重组计划,中石化集团将要建立“油”公司的运作管理体制,仿效中石油和中海油早年的专业化重组。

  “改变原来大而全、小而全的体制,变块状体制为条状体制,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这也是国际一体化石油公司的运作模式。”中石化集团公司办公厅一位人士说,中石化上游“不是一般的弱”,从自己产业链角度考虑,除了追加上游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理顺体制。

  中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同海说,上游板块要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必须要拥有两三个甚至更多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中石油降价暗藏玄机

  图:因为垄断,成品油价格的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几大巨头手中。(资料照片)

  相关评论:成品油降价是继续垄断的策略

  中石油降价行为引发的评论已经很多,有人归纳出了三种主流版本:一、“降给两会看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语);二、降价是市场竞争压力使然,预示中石油、中石化维持多年的油价同盟开始松动;三、不管降价源自何因,能给民众以福利总不是坏事。

  我们发现,上述三种观点都能自圆其说且拥趸者众。我们也部分赞同上述观点,不过,我们想提醒的是,如果我们因此而对石油寡头寄予厚望,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在竞争市场中浸淫近30年的我们听惯了商家的“打折让利”,所以,当中石油降价的时候,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也是“打折让利”。殊不知,此“打折让利”非彼“打折让利”,而原因就出在中石油的市场地位上。

  一般而言,由于缺乏竞争,垄断者可以自行定价。但是,垄断者物品价格越高、销量越小;垄断者要销售更多物品就必须降价,而这种降价则会导致之前卖出物品的收益降低。所以,垄断企业利润取决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按照国家发改委统一的“调价令”,零售商可以在国家公布的基准价基础上,上下浮动8%,石油寡头们在执行政策时从来都是集中于“可上浮8%”、而“忽视”了“可下调8%”的规定。

  既然如此,中石油这次为什么一反常态、主动降价?

  我们承认,降价客观上打破了中石油、中石化近8年的“价格同盟”。但我们看到,我国成品油市场虽已放开,但民营加油站乃至外资加油站仍受控于两大集团,所以,与其将此举视为打破垄断的开始,不如看做双寡头在囚徒困境中的一种博弈:在这个同盟中,中石油、中石化都受到了进一步巩固垄断地位的诱惑,中石油降价和中石化不降价,都是各自的“优势战略”。

  市场垄断者和市场竞争者的打折,在因和果上都会大相径庭。市场竞争者数目众多的特征决定了:竞争市场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商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而打折则是通过让利于消费者而从对手那儿抢夺更多的份额,整个市场份额没有改变。垄断企业则是价格的直接制定者,其打折行为往往是为了扩大消费群体、扩大需求量,从而扩大整个市场份额,最终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为了区别于一般商家的打折,经济学家给垄断公司的“打折”(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价格歧视。正如中石油某高管说“垄断”并非贬义词一样,“价格歧视”实际上是个中性词,属于营销策略。

  从这次中石油降价看,限于北京部分偏远加油站、限期一个月、小幅度优惠等特征与“价格歧视”基本吻合。所以,如果我们还通过某些“公式”计算降价产生的成本是否在中石油可承担范围之内,那是杞人忧天。(据《经济观察报》)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